□ 本报记者 袁 琳
“党的十八大以来,老百姓的最大关切从‘吃得饱’转向‘吃得好、吃得安全、吃得放心’。这一重大转变,体现了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求我们把增加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更高水平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5月22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勇在全国政协第三次重点关切问题情况通报会上如是表示。当日,国家发改委、农业农村部负责人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主题通报相关情况,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罗志军主持通报会,有关部委负责人还与委员们就关心的问题进行了交流。
粮食安全是关系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受阻、国内外困难挑战增多的背景下,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更具有突出作用和意义。
加强“两区”建设
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张勇指出,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各地各部门坚定不移地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大力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粮食安全的根基是“能力安全”,包括国内可持续的生产能力、对国际资源的掌控力以及必要的储备能力。为此,要把保障粮食安全的着力点更多放到能力建设上来。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实现了粮食连年丰收,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不断增强。
2017年4月1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指导意见》,全面部署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以下简称“两区”)划定和建设工作。
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马爱国表示,加快划定建设10.58亿亩“两区”,2019年完成划定任务,确保地块数据都建档立卡、上图入库,形成全国“两区”布局“一张图”。
同时,加强“两区”建设,把“两区”作为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安排的重点领域,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优先实现高标准农田全覆盖,建设一批“一季千斤、两季吨粮”的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夯实“两区”产能基础。强化政策激励和监测管理,研究“两区”精准补贴政策,引导粮食生产功能区种植目标作物,保障全国95%的口粮消费量、90%的谷物消费量,稳住国家粮食安全基本盘。
“目前,全国‘两区’已基本划定完成,6亿亩水稻、小麦生产功能区和1亿亩大豆生产保护区划定任务去年年底已率先完成。”马爱国说。
据了解,近年来,我国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7亿亩以上,单产水平不断提高,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2万亿斤以上,连续4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2018年粮食产量达到13,158亿斤。我国粮食人均占有量也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谷物自给率超过95%、口粮自给率达到100%,粮食价格保持相对稳定。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解决“谁来种地”问题
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的问题日趋严重。
据了解,目前我国农民工已达2.8亿人,一些地方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比重高达70%~80%,在家务农的劳动力平均年龄超过58岁,到2025年这一代劳动者将逐步退出,而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未来“谁来种地”的隐忧凸显。
记者从会上获悉,目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进一步完善,全国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工作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办法出台实施。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加快发展,鼓励承包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土地经营权。推进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生产服务外包等规模经营方式。
马爱国表示,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完善家庭农场认定办法和名录制度,推进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支持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步成为生力军。
目前,全国土地经营权流转比例达到36.5%,家庭农场发展到近60万家,农民合作社达到219万家,较好解决了“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等问题,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粮食供给仍“紧平衡”
坚持不懈推进改革和制度创新
尽管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但粮食供求总体上仍然是“紧平衡”的状态。专家分析,随着人口增加和消费结构升级,未来粮食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供求偏紧的格局将长期存在。
马爱国表示,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提升发展质量效益,着力稳面积、稳政策、稳产量,确保口粮自给率保持在100%、谷物自给率达到95%,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饭碗里主要装中国粮。
在具体政策取向上,要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稳定数量、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增强能力、拓展空间、引导消费”为重点,实现更高层次的国家粮食安全和食物安全。要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和农民利益并重,统筹考虑粮食生产、流通、消费、进出口等环节的特点和规律,坚持不懈推进改革和制度创新。
委员们认为,我国是人口大国,必须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上,下一阶段,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刚性增长的粮食消费,主要得靠国内增加生产。
同时,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在种植结构上,合理调整“粮经饲”比例,稳定优势产区重点粮食作物面积,优化经济作物品种品质和区域布局,扩大饲料作物种植面积,大力发展蔬菜、水果、肉类、禽蛋、乳制品等非粮食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