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 进
□ 何子蕊
11月9日,成都新经济发展大会提出,未来5年,成都将以新经济为动力引擎,不断改革创新,实现经济“变道超车”。到2022年,基本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新经济产业体系,产值将达到5000亿元。把成都建设成为新经济的话语引领者、场景培育地、要素集聚地和生态创新区,最适宜新经济发育成长的新型城市。
新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目前,成都新经济已呈现出“星火燎原”之势。滴滴出行、永安行、戴姆勒等知名共享经济企业早在3年前就已在成都锦江区落户,占地440亩的白鹭湾新经济总部园区正加快建设。
极米科技、数联铭品、蓝光英诺等一大批新经济高成长企业及研发机构已在成都高新区开花结果,微软云加速基地、腾讯众创空间等新经济孵化载体总面积达到356万平方米。
在成都金牛区,全国79个城市用户超过4000万的新经济企业——三泰“速递易”项目已布局成型,日周转包裹将超过100万件……
2016年,成都新经济产业增幅已超过10%,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达3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8446亿元。
今年以来,随着成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新蓝图绘就、成都“新十字”战略方针的提出、“成都产业新政50条”的发布和实施,成都正构建新的产业生态圈、重塑城市经济地理,新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10月30日,正威国际集团和浪潮集团两大世界500强的新经济项目落户成都武侯区,总投资20余亿元。11月10日,成都郫都区一口气签下世界上最大人脸识别技术平台的独角兽企业在内的4家行业领先科技创新类企业,投资总额超过60亿元。11月15日,落地成都简阳的710亿元重大项目中,有近50%都是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新经济项目。11月24日,5大新经济产业项目落户成都简州新城,投资总额近100亿元……
当前,成都正面临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自贸区建设、蓉欧国际快铁提速、天府国际机场建设等一系列战略机遇叠加。
全市278家世界500强企业,将为成都新经济发展培养和蕴藏大量人才;56所大学、60多个国家实验室、70万的高校学生,充足的人力资源储备等优势,势必推动成都新经济闯进全国前列。
工信部赛迪公司日前对全国334个地级以上城市进行系统量化分析发布“2016年中国城市新经济竞争力百强榜”,成都位居西部第一。赛迪研究院城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高翔认为,成都已成为最适合发展新经济的城市之一。
走成都特色新经济之路
在成都新经济发展大会上,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表示,全市将以研发新技术、培育新组织、发展新产业、创造新业态、探索新模式为基本路径,聚焦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流量经济、共享经济“六大形态”,构建“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科技创新创业、人力资本协同、消费提档升级、绿色低碳发展、现代供应链创新应用”7大多元化应用场景,走一条具有成都特色的新经济发展路径。
在“六大形态”方面,成都将加快发展数字产业,建设全球软件制造基地和世界软件名城;将大力推动智能制造;深入实施《成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将把绿色经济作为新经济发展引擎,持久推动全域增绿,为新兴产业赋能,建设宜居生活城市;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着重培育具有“蜀”味的原创IP经济,建设中国数字创意之都和国际音乐名城,加快建设西部文创中心;全面增强国际高端资源要素吸附力和整合力,提升流量承载力、控制力、运作力,提高高端信息流、资金流、知识流、人才流控制力,加快建设国际交通信息枢纽和国家门户城市;在共享经济上重点突破,努力把成都建设成为共享经济发展策源地和领先城市。
在“七大应用场景”方面,成都重点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理念、生产要素、组织模式变革,切实增强经济创新力、竞争力;打造“云、网、端、数”四位一体政务云平台,让居民共享科技便利、点亮智慧生活;大力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三链融合”,让创新创业成为城市永续发展的强劲动力;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强化人才精准招引,推进“蜀才归蓉”,加快构建符合城市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本协同体系;深化消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消费环境,推动“成都消费”向品牌化、高端化、国际化发展,打造国际时尚之都,打造更多具有老成都、蜀都味、国际范的“良品美器”;加快打造大数据支撑、网络化共享、智能化协作的智慧供应链体系,全力打造优势新产业供应链高地;积极争取国家级国际化重大创新平台在蓉布局,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基地、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