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程 云 文/图
□ 刘 琴
2012年11月1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首次提出“美丽中国”的执政理念,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5年间,深圳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书写出一幅山青水绿天蓝的美丽画卷,向党的十九大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政策先行
科学决策抓顶层设计
在中国加快经济发展、坚定走富强民主的道路上,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也正是中国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新的发展道路上,中国该如何转型,实现生态文明和经济发展良性互动?深圳市的一些做法或许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意见。
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深圳这座城市的血液里就流淌着创新改革的基因,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意识也萌芽于此。“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一直是深圳市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坚持的理念。早在2007年,深圳市正式印发《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市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确定“生态立市”城市发展战略。随后的2008年,又出台了《深圳生态文明建设行动纲领(2008-2010)》和9个配套文件及生态文明建设系列工程,指导全市实施生态文明建设。
“美丽中国”概念提出后,2012年,深圳市召开环境形势分析会,首先建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平台,保障科学决策。2014年,深圳市出台《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深圳的决定》和实施方案。该决定要求深圳市在经济发展思路、产业发展政策、资金投入机制上都要体现生态优先,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坚决摒弃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该决定还明确了深圳市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美丽中国”典范城市的奋斗目标。
2015年,深圳市提出争取在2020年创建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2016年深圳市又更具针对性地出台《深圳市应对气候变化“十三五”规划》,科学把握产业低碳转型的重点和力度,积极发展低碳新兴产业,先后出台了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文化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低碳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
近年来,深圳市牢记初心,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的科学道路,先后出台多项政策和法规,从顶层设计上把握方向,构建美丽深圳蓝图。“十二五”期间,深圳市生态环境质量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保持稳定并呈现向好的态势,空气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走出了两条“背道而驰”的曲线,PM2.5浓度从44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9.8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居国家74个重点监测城市前列,灰霾天数由112天降至35天,为近23年最少;深圳河等14条主要河流水质有不同程度改善,部分河段实现水清岸绿;主要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东部近岸水质为优,达到国家海水水质第一类标准。
如今,深圳市空气质量连续多年在全国GDP排名前20位城市中位居第一,“深圳蓝”已成为深圳又一靓丽名片。
行动落地
多措并举建设美丽深圳
一座城市的崛起和发展,离不开开疆辟土的顶层设计师,更得益于每一位实干担当的建设者。
近年来,深圳市贯彻落实国家出台的“大气十条”“水十条”,大力推进大气环境、水环境、绿化美化3大提升行动,先后出台了深圳大气质量提升40条、水环境治理40条、环境基础设施提升改造方案等系列措施,全方位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2013年,深圳市印发《大气环境质量提升计划》,开展大气环境质量提升行动。从强化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推广新能源产业、建立施工机械管理制度等多方面防治大气污染,提升环境质量。截至2016年底,深圳全市细颗粒物(PM2.5)、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挥发性有机物(VOC)排放总量较2012年降幅分别为41%、27%、28%、33%和34%,连续3年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稳居全国74个重点城市前10位。
“十二五”期间,新建污水管网1402公里,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13万吨/日,积极推进污水再生利用,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67%,污水处理能力大幅提升。通过新建泵站或排水管网、疏通河道或管渠,共整治内涝点400多处。2015年底,《深圳市治水提质工作计划(2015-2020)》印发,标志着深圳的治水攻坚战全面展开。计划提出治水十策和十大行动,完善排水管网,大力推行完善“河长制”,推进跨界河流污染综合整治和重点湾区污染治理。
2013年,深圳市在全国率先启动碳交易市场。2015年,636家管控企业碳排放总量较2010年下降18.2%,配额成交总量累计超过1591万吨、成交金额突破5.4亿元,位居全国前列。目前,深圳市碳市场成为配额规模最小,但交易最活跃、配额流动性最大、市场价格最高的市场,为全国碳市场的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多措并举,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经过探索,深圳市已初步走出了一条高增长低污染的绿色发展道路。
多方参与
唤醒全民环保心
在生态文明建设“深圳模式”的探索道路上,不仅官方在行动,越来越多的企业、NGO组织和公众也都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在日前结束的2017第二届中国(深圳)国际气候影视大会上,不少中小学生传达低碳生活理念的作品走入大众视野。这是大会发起单位——深圳航都文化公司(以下简称航都文化)在策划今年大会时新增加的环节“青锋少年行动”。这一行动鼓励深圳市中小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用影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环保观点。大会还新设立“青峰少年奖”,将选出一批优秀获奖作品推送到联合国气候变化波恩大会进行展映。航都文化负责人陈素平表示,“青峰少年行动”旨在让青少年用影视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环保的理解,从而培养青少年从小树立低碳环保意识,希望以深圳、以青少年为起点,将“青锋少年”带向全国,走向世界。
据了解,这是一家以绿色环保理念为指引,以影视为载体,坚持绿色产业经营理念的民间企业。但航都文化并不是一开始就做绿色影视。2014年,2014中国国际科教影视展评暨制作人年会在深圳召开,航都文化将有科教影视界奥斯卡之称的“中国龙奖”引入深圳,该年会的组委会大奖作品《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触动了航都文化的创始人陈素平,他便毅然决定带领团队投身绿色文化产业。
2015年开始,航都文化连续两年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积极参与世界气象日、世界环境日、全国低碳日等重要环保宣教活动,并策划创办中国首个以应对气候变化为主题的公益影视活动—中国(深圳)国际气候影视大会,把优秀的绿色影视作品和气候科普讲座带给公众;同时,还围绕气候、环境、能源等可持续发展主题拍摄纪录片、动画片和广告宣传片。其中,纪录片《绿·道》反映了深圳这5年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普通人的真实故事,多次作为代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在国际会场展示,在国际上树立了全民参与共建美丽中国的美好形象。
全民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让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正以昂扬的姿态走向全国,也正在把生态文明环保理念推向全国。下一步,深圳市将继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快绿色都市建设的步伐,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力争把深圳市建设成为美丽中国的典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