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四川-中国改革报看四川,四川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各美其美 让每个生命都绽放光彩

——绵阳富乐实验小学美育教育巡礼
2025-07-11 17:31:09 来源:本网专稿 汪邦坤 李静洁 蒋良明

“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近日,在绵阳市游仙区举行的童声合唱团一周年音乐会上,绵阳富乐实验小学牵头五里路小学、开元中学等全区41所中小学组成的合唱团用天籁般的嗓音,将《童年》《灯火里的中国》等经典歌曲,唱进了每一位观众的心坎上。

这场音乐会,充分展现了富乐实验小学在音乐教育方面的美育实践成果。走进富乐小学,目之所及皆是“美”的注脚:一幅幅书法作品笔走龙蛇,既有颜体的雄浑,亦有瘦金的飘逸;美术教室外,学生们的绘画作品色彩斑斓,从水墨山水到油画抽象,每一笔都藏着童真丰富的想象。

“美育不是教育的点缀,而是教育本真的体现。”绵阳富乐实验小学校长王云东说:“我们的心愿很纯粹——让每个孩子在美的熏陶里,真正学会用眼睛发现美、用双手创造美、用心灵传递美,最终实现‘各美其美’,让每个生命都能绽放出独特的光彩。”

一把剪刀,剪出“川港同心”文化密码

2025年5月,在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颁奖典礼上,六年级七班学生舒子洋作为四川省唯一获奖代表,捧回了第三届“童眼看川港”征文绘画活动的一等奖奖杯。她的作品《川港剪映》,用绵阳非遗剪纸技艺,将四川的三星堆青铜人面像、熊猫、火锅,与香港的紫荆花、双层巴士、中银大厦巧妙融合。

“创作时,我最纠结的是如何让两种文化‘对话’。”舒子洋回忆,起初她只是简单拼贴元素,但指导老师朱丽媛的一句话点醒了她:“剪纸的灵魂在‘连’与‘断’之间,就像文化,有共通处,也有独特性。”于是,她开始尝试将香港的摩天大楼与四川的古蜀文明元素,通过剪纸艺术巧妙地融为一体。就这样,两地的文化印记在剪纸的经纬中巧妙地相拥在一起。

指导老师朱丽媛告诉记者,剪纸课程是富乐实验小学“非遗美育”体系的核心之一。学校还开发了“剪纸+历史”“剪纸+文学”等跨学科课程。“比如剪‘三国人物’时,我们会结合《三国演义》讲历史故事;剪‘二十四节气’时,就带孩子们观察自然,写剪纸日记。”

如今,剪纸已从兴趣班发展为全校普及的课程,每个孩子都能用剪刀剪出属于自己的“文化故事”。

36个社团,织就“美育教育”成长网

在富乐实验小学,“美育”从来不是少数人的“特长”,而是全体学生的“必修课”。学校以“君子文化”为底色,构建了“君韵”美育课程体系:君韵天籁合唱节、君韵丹青美术节、君韵书城书法节……一年一度的“君韵艺术周”,成了孩子们最期待的“美育嘉年华”。

“以前我觉得自己没艺术细胞,直到加入扎染社团。”四年级学生杨依涵说,去年艺术周,她用扎染技法染了一块蓝白相间的方巾,被选为学校“非遗文化展”的展品。“当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展出时,我突然明白:美,原来离我这么近。”

这样的故事,在富乐实验小学并不少见。学校目前开设了36个专业艺术社团,涵盖剪纸、扎染、陶艺、国画、舞蹈、戏剧等十余个门类,其中12个社团由校内外专业教师授课。体卫艺术处副主任向柯介绍说:“我们坚持‘基础课普及+社团课提升’的模式,比如美术课教基础技法,社团课则带孩子们做‘非遗文创’‘校园景观设计’等项目式学习。”

近三年来,富乐实验小学学生在各类艺术比赛中斩获国家级奖项8人次、省级36人次、市区级640人次。更可贵的是,许多曾经“不自信”的孩子,在美的滋养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光芒——有的孩子从不敢开口唱歌,最后成为合唱团的主唱;有的孩子从“画不像”,到用画笔记录下校园里的四季更迭。

以美润心,让“美美与共”成为生命底色

“美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当孩子们学会用美的眼光看世界,他们的心灵会更柔软,更包容,更有力量。”向柯自豪道。

在富乐实验小学,美育的影响已远远超越了课堂的界限,美的“触角”早已延伸到教室之外,将“君子文化”与美育深度融合。

“以前我觉得美育就是画画唱歌,现在才明白,美育是教会我们如何生活。”舒子洋同学说,“当香港的同学夸我的剪纸‘像会讲故事’时,我突然觉得,原来美真的可以跨越山海,连接人心。”

“我们期盼,每位富乐实验小学的毕业生都能成为‘美的传播者’,在未来的岁月里,持续传递‘美美与共’的美好信念。”向柯说,“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进君子文化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的教育资源与广阔的发展空间,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艺术素养人才。”

教育之美,在于唤醒;生命之美,在于成长。在富乐实验小学这片“美育”的沃土上,每个孩子都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与美相遇,与美同行。而这份“美美与共”的温暖,终将化作他们生命中最珍贵的底色,照亮未来的路。(汪邦坤 李静洁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 蒋良明)


[责任编辑:苏琬婷]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