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四川-中国改革报看四川,四川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四川北川:以工业"活水"浇灌出乡村振兴绚烂之花

2025-07-11 14:17:43 来源:中国改革报 

杨秀玲 吕黄梅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 蒋良明

在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石椅羌寨乡村振兴先行区,一股源自工业的强劲动能正源源不断地注入广袤田野,驱动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化、高效益转型,谱写出一曲工业反哺农业、城乡融合共富的动人乐章。

近年来,北川石椅羌寨乡村振兴先行区立足自身发展基础,创新机制,引导工业企业深度参与乡村振兴,以工业之“智”强农、产业之“链”兴村、资源之“合”惠民,探索出一条特色鲜明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以工业之“智”激活农业发展新动能

通泉镇以工业反哺农业为突破口,搭建合作平台,纵深推进“百企联百组”行动。一方面,引导工业企业将资金、管理优势导入农业,与村社共建特色农业产业合作社,并提供启动资金、技术顾问及稳定订单。另一方面,畅通人才入村渠道,将工业思维、资源与农业深度融合,通过打破地域、身份限制,邀请有情怀、有能力、懂市场、懂技术的企业管理人员到村任职,解决村“两委”干部老龄化、后备力量不足等问题,为乡村发展带来全新视角与思路。

“我从企业返村任职后,将‘企业式’治理和发展模式引入双紫村,积极推动双紫村发展家庭农场。目前,双紫村成功发展了6家家庭农场,实现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同时,吸引外界资金、资源参与乡村建设,培育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增收。”通泉镇双紫村党总支书记吴万明说。

在“企业式”管理模式带动下,10余位致富能手、产业带头人、工匠能人等引领性人才带着团队、技术、资源回归家乡、助力发展,推动辖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与双紫村等签订村企联建协议。目前,双紫村已成功引进“崊又里”“望山”“观云”等各类民宿主体8家,建成500亩优质杨梅基地、百亩特色粮油蔬菜基地、肉牛养殖基地,推动销售规模年均增长20%左右,合作社社员人均年增收保持在10%以上。

“双紫村的‘蝶变’,是工业思维赋能农业发展的鲜活样本。目前,全镇已成功回引企业管理人员10余人担任村‘两委’班子成员,培育、储备企业人才20余人作为后备力量。”通泉镇相关负责人说。

以产业之“链”重塑乡村振兴新格局

擂鼓镇将“工业元素”深度融入农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以项目建设为牵引,引导工业企业把农产品初加工搬到田间地头、精深加工搬到厂房车间,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同时,以利益联结为纽带,组织农户将闲散土地等资源以入股分红的方式流转给企业建产业基地,引导企业统一收购自身所需的闲散农业资源,鼓励群众到基地学习种养技术和务工挣薪金等,促进村企优势互补。

四川一家中羌药材精深加工企业,因缺乏稳定的中羌药材种苗育苗基地,全产业链发展受阻。擂鼓镇结合五星村中羌药材发展基础,通过实施物联网数字智能大棚种苗繁育中心项目,撬动该公司投资300余万元,在五星村建成白芨种苗育苗数字化大棚4座和加工厂房2个,促进中羌药材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发展。目前,全村白芨种苗年产量达1000万株,年产值达700余万元。

同时,基地还带动周边30余人稳定就业,预计帮助农户年均增收2000余元,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端稳“就业碗”、鼓起“钱袋子”。

企业产业链条在乡镇的延伸,让村民真正实现了“离土不离乡”,让乡村人才与资源得以在本地循环、增值。为彻底解决村民种植的后顾之忧,康养健等企业创新性地与农户签订中药材回收协议,承诺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兜底收购。这种“订单农业”模式,成为产业闭环中最具温度的一环。

“种的时候有人来技术指导,种出来有人上门来收,我们现在种药材种得很放心、很安心,也种得有信心。”五星村村民林永明说。

以资源之“合”绘就共同富裕新图景

永安镇通过引导辖区工业企业成立商会组织,按照“大事共议、公益共办、致富共行”目标,探索“商会+就业”“商会+销售”“商会+公益”等多种助农增收模式,推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在家门口务工,订单农业供销合同在家门口签订,助学、助困、助老、助医等公益活动在家门口开展,有效拉近工业企业与村民距离,让农户把企业事当作自家事、把企业员工当作自家人,实现合作共赢。

“我们在家门口上班,既能照顾家里,每个月还有稳定的收入。”永安镇工农村村民李大姐笑着说。

永安镇是工业乡镇,辖区有工业企业33家、工厂员工近1000人。永安镇商会牵头与辖区工业企业沟通对接,优先使用本地用工,推动永安籍员工人数超300人,占用工总数比例约35%,并与本地农户签订农产品“定制化”生产销售合同,先后为65户农户、5个家庭农场牵线形成定向销售渠道,今年上半年带动销售额增加15万余元。

近年来,北川石椅羌寨乡村振兴先行区通过一系列工业反哺农业的精准举措,有效推动了农业产业的科技化升级,大幅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同时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民的生活条件。2024年,先行区乡村旅游游客数和旅游收入均实现25%以上的强劲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4万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51万元。

工业的“源头活水”,正在绵阳北川石椅羌寨乡村振兴先行区的沃野上浇灌出乡村振兴的绚烂之花,铺就一条越走越宽的共富之路。


[责任编辑:何子蕊]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