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凤莉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 唐元龙
面对25.14万亩国家储备林建设重任,如何破解“绿起来”与“富起来”的双赢难题?据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该县聚焦全面深化林业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出“三个三”工作体系,交出了一份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亮眼答卷。
10.42亿元贷款撬动,10.68万亩新绿铺展……数据显示,乐至县国家储备林建设进度已跃居四川省第二位,书写了低效林地变“绿色银行”的生态致富传奇。
机制创新“三结合”
破题丘陵造林困局
乐至县林业局副局长龙富强介绍,近年来,乐至县创新推出“三结合”破题丘陵造林困局。“三结合”就是以林长制为统领、以林权改革为突破、以科技赋能选育为支撑,三者有机结合,协同联动,激活资源要素。这一项目被定位为乐至县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点工程。
为推动项目落实见效,乐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县委书记、县长担任县总林长亲自调度,提供强大组织保障,先后建立起“日统计、周汇总、旬调度、月通报、季督导”的超常规工作机制,确保问题一线解决。
作为四川省首批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县,乐至县创新建立县乡村三级林权交易服务体系,设置服务窗口(点)319个,基本实现林权流转服务“村村通”。规范流程让林农省心放心,全县已成功流转集体林地1.51万亩,奠定规模化造林的产权基础。
乐至县摒弃项目“一刀切”,联合科研机构开展技术指导,根据丘陵水土特点,精准选定耐瘠薄、市场前景好、药用价值高的黄柏、枳壳作为主栽树种,坚持试验先行,确保栽一片、活一片、成材一片。目前,全县已发展特色经济林1.66万亩、林下药材0.3万亩,创建市级现代林业园区1个和“森林粮库”基地3个,带动全县林业产值突破30亿元。
多元共享“三联动”
解锁生态共富红利
造林机制理顺后,如何让更多村民共享生态红利?乐至县创新构建以“股份合作保底+分红”“共营共管共享收益”“技能提升促进就业”为核心的“三联动”多元共享机制。
利益联结。村集体统一流转,1.51万亩林地交由县属国企规模经营。“我们建立‘300元/亩·年保底收益+采伐分红’机制,确保农户20年流转期每亩净收益可达5200元。”项目企业负责人骆茂介绍,未来采伐收益将按农户60%、村集体10%、企业30%比例分配。
管理联动。针对零散林地,乐至县推行“共营共管”模式。由村集体统一组织管护,企业承担主要成本,收益按企业60%、集体20%、农户20%分配。
培训联通。为确保富民增收,乐至县实施“林地课堂”计划,累计开展技术培训2.1万人次,针对性开发造林、抚育、管护等岗位2.3万个,通过优先雇佣本地劳动力、推广林药复合经营,实现参与农户户均年增收1.5万元。
智慧管护“三融合”
筑牢长效生态屏障
国家储备林建设,如何确保“绿色银行”长久生金是关键。近年来,乐至县通过源头联审网、技术护航网、智能监管网“三网融合”,建立全周期管理体系。
“我们建立林业、自然资源部门和乡镇三方联席会商制度,依托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联合勘界、核查权属,从源头确保用地合法合规。”佛星镇干部杨平介绍,项目精准选定低效退耕还林地建设,提升效率。
质量是生命线。乐至县组建专业技术服务组驻点指导,严格执行“整地不合格不造林、苗木不合格不栽植”标准;联合高校专家团队开展技术帮扶,推广适用技术,将黄柏、枳壳等树种成活率提升至90%以上。
“我们创新推出‘建设进度、管护成效与付款比例’挂钩机制,确保7000余万元资金精准高效使用。”骆茂介绍,项目投入55套智能监测设备,组建36支专业管护队伍,实现重点地块全覆盖监管。这套“以效定补”的智能化管理体系,成为提质增效的关键支撑。
行走在乐至山林,新栽的黄柏苗舒展枝叶,智能设备默默守望。从昔日低效林地的生态困境,到今日“绿色银行”的蓬勃生机,乐至县以“三个三”模式创新破题,成功将国家储备林打造成生态保护、产业培育、农民增收的多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