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会东县溜姑乡迁建集镇,青瓦白墙的民居间,一块块错落有致的“微田园”跃入眼帘——翠绿的葱蒜、鲜嫩的芫荽、挂果的小番茄、茄子,与洁白的墙面、整洁的村道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生机盎然的乡村生活图景。这些由政府引导、群众参与建设的“幸福菜圃”“一米菜园”,正悄然改写着移民群众的生活轨迹,成为会东县乡村振兴路上的暖心注脚。
从“民生诉求”到“幸福支点”:一场始于“菜篮子”的民生实践
溜姑乡是会东县重要的水电移民安置区。过去,移民群众搬迁后,虽住进了新房,却面临“买菜远、种菜难”的困扰:集镇周边耕地有限,老人下楼买趟菜要走十几分钟;房前屋后的闲置空地杂草丛生,既影响环境又浪费资源。“要是能在自家门口种点葱蒜、小菜,既方便又省钱!”这是许多移民群众的共同心愿。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会东县以“有解思维”为引领,推动移民后续扶持发展理念落地见效。将“微田园”建设纳入民生实事清单,解决移民群众搬迁后生产用地少的问题,按照“宜花则花、宜菜则菜、宜果则果”的思路,在集镇闲置空地、房前屋后“见缝插绿”。仅溜姑乡累计建设“幸福菜圃”“一米菜园”658个,总面积达6536平方米。据溜姑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张建介绍,这些“微田园”不仅解决了群众家门口种菜的问题,更成了改善环境、促进邻里和谐的“小帮手”。
小菜园里的“幸福密码”:从“种蔬菜”到“种幸福”的多重效益
“种点葱、芫荽、蒜苗,炒菜时现摘现用,新鲜得很!”溜姑乡盘龙村的李大爷笑呵呵地告诉记者。对于李大爷这样的“老菜农”来说,“微田园”是自家的小菜园。过去,他每天清晨要步行十多分钟去集镇菜市场买菜,如今下楼就能采摘,省下的不仅是时间和交通成本,更添了一份“烟火气”里的满足感。
对集镇而言,“微田园”是美化环境的“生态画”。“以前房前屋后的空地,现在变成了菜园,既绿化了环境,又消除了杂草丛生的卫生死角。”溜姑乡金东村村民朱永美笑着说,她每天清晨都会到自家菜园浇水,顺便和邻居分享种植技巧:“我家种的小番茄特别甜,给对门送点,她们也给我送把小白菜,邻里关系更亲了!”
据统计,会东县水电移民综合帮扶工作队已在全县8个移民安置点推广“微田园”项目,改造闲置荒废地块2000余块。“我们不仅解决群众‘种菜难’,更注重激发内生动力。”工作队队员张伟表示,下一步将结合乡村振兴政策,引导移民群众将“微田园”与庭院经济、乡村旅游结合,不仅要在美化群众的生活环境上下功夫,更要在产业增收致富上出文章,切实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持续提升移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从“小切口”到“大振兴”:乡村振兴的“微治理”启示
如今,会东县的“微田园”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种植功能,成为移民群众共享的“幸福空间”:清晨,老人在园里侍弄菜苗,孩子在田埂边追逐嬉戏;傍晚,邻居们端着自家种的蔬菜互相赠送,聊着家长里短。这些平凡的日常,串起了移民群众的归属感与幸福感。
“微田园”的成功实践,折射出的是基层治理的“绣花功夫”——从群众最迫切的需求入手,用“小投入”撬动“大民生”,以“微改造”带来“大变化”。正如溜姑乡群众常说的:“政府帮我们把荒地变成了宝地,我们把菜园种成了‘幸福园’。”
从“微田园”到“幸福园”,会东县用一方小小的菜园,书写着移民群众的新生活,也为乡村振兴探索出一条“接地气、暖人心”的实践路径。未来,随着更多类似项目的落地,这片土地上的幸福故事,还将继续书写下去。 (杨海灵 余云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