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离喀什市一小时车程的英吉沙县牛仔服装产业园,智能化生产车间里,成排的部件在智能悬挂系统上有序地流转。500余名英吉沙县本地工人正专注作业,指尖在布料间翻飞,勾勒着这条“边疆牛仔产业链”的崛起轨迹。
在英吉沙西部牛仔产业园区某纺织企业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紧张而有序地进行各项作业。英吉沙县融媒体中心 记者麦麦提艾力 摄
从“指尖工艺”到“智能智造”:一条牛仔裤的诞生之旅
吐尼莎古丽·克日木的工位前,一条半成品牛仔裤正等待“蜕变”。她熟练地取过裤身,精准对齐裤腰位置,缝纫机的嗡鸣中,细密的针脚如琴弦般延展——这是她每日重复数百次的“工序芭蕾”。“埋夹要一次成型,线距必须控制在0.1厘米。”缝纫车间主管的话语里透着匠人的严谨,“耐穿的秘密,就藏在这些看不见的细节里。”
自动化工序完成后,牛仔裤开启“艺术化蜕变”:手擦工人用粗砂布精心打磨出自然猫须纹,洗水车间通过28道色彩调试锁定客户指定色号,炒花工艺则让布料在木薯粉与鹅卵石的碰撞中焕发柔软质感。最后,色力米古丽所在的整理车间如同“服装美容室”,烧线头、剪线、九道熨烫工序后,每条牛仔裤都以挺括的姿态整装待发。
“最近刚发了工资,带女儿去县城买了新书包。”色力米古丽轻抚着刚熨烫好的牛仔裤,眼中闪烁着自豪,“听说这些裤子会卖到中亚,想想就觉得很骄傲。”
喀什某织造有限公司猫须区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打磨猫须工作。李学锋 摄
地缘红利+政策赋能:边疆小城的产业突围
为何选择在英吉沙扎根?广州总部行政主管伍容霞给出三重答案:“车程2小时可达中亚边境的地缘优势,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还有从厂房补贴到出口退税的全周期政策礼包。”目前,企业承接的中亚订单已排至年底,智能车间日均产能突破1.2万件。
在政府层面,英吉沙县正以“全链思维”构建产业生态:上游依托本地20万亩棉花种植基地稳定原料供应,中游落地8家牛仔服装企业形成集群效应,下游通过喀什综合保税区打通中亚五国陆路通道。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谢青调研后评价:“这里既有‘从棉田到成衣’的垂直整合能力,又具备独特的区位优势,完全有条件成为西部牛仔产业标杆。”
产学研联动:为产业注入“智慧因子”
6月,英吉沙县迎来两场关键签约:与武汉纺织大学共建的牛仔服装产学研中心,将针对功能性面料研发、智能生产工艺等开展攻关;两家纺织企业的落地,则为棉纺产业链补上“高支纱生产”的关键一环。“未来三年,我们计划引入专利技术,培养本土制版师。”英吉沙县招商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要让英吉沙牛仔不仅‘走出去’,更要‘走高端’。”
从戈壁边缘的农业县城,到中亚时尚版图的“牛仔新星”,英吉沙县正用一针一线缝制着边疆产业振兴的时代答卷。当暮色浸染车间,最后一批检验合格的牛仔裤被装入印有“Made in Yingjisha”的包装箱,它们即将穿越帕米尔高原,在中亚的街巷间续写中国智造的传奇。
(李俊梅 贾娜娜 刘露)中国改革报李振峰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