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文明实践是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载体,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为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探索其与基层治理的有机结合,对于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广元市苍溪县积极探索文明实践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取得了亮眼成绩。
“庭院经济”激活自强动力
庭院经济作为农业农村发展的“微单元”,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美化乡村环境的重要路径。近年来,苍溪县云峰镇狮岭村二组明钢家庭农场,以“小庭院”为载体,探索出一条庭院经济提质增效的新路径,实现了“方寸地”到“增收园”的蝶变。农场主张元松聚焦“前庭后院”空间布局,跳出“单一种养”传统模式,以“庭院经济+”激活多元业态。一方面,推动“庭院生产”与“庭院旅游”结合,将特色庭院打造成乡村旅游“打卡点”,开发“采摘体验、农家民宿、手工作坊”等项目,形成“一院一景一特色”的文旅矩阵;另一方面,延伸产业链条,支持农户对庭院产品进行深加工,如将自产果蔬肉类等制成酱菜、果干,手工编织竹器、腊货等,通过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
图为云峰镇狮岭村开展游园舞龙活动
经过多年努力,庭院经济发展取得了三个方面的显著成效与发展特色。一是产业融合催生“庭院经济圈”。通过全域规划,狮岭示范村依托庭院经济发展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带动全村人均增收1.2万元,实现了“小庭院”向“大产业”的跨越。当地庭院资源利用率提升40%,户均年增收超8000元。二是生态理念厚植“庭院底色”。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将庭院经济与人居环境整治有机结合。引导农户采用有机种植、生态养殖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打造“零污染庭院”;同步推进庭院绿化、美化,利用藤蔓植物、花卉打造“生态篱笆”“空中花园”,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提升。形成了“院在景中、景在村中”的和美乡村图景。三是机制创新夯实“发展根基”。建立“政府引导、村社主导、农户主体”的推进机制,搭建“产—供—销”一体化服务平台,出台庭院经济专项扶持政策,对改造达标庭院给予资金补贴、技术培训。通过政策赋能,形成了“家家有产业、户户能增收”的生动局面。
“道德评议+积分制”提升自治活力
苍溪县狮岭文明实践站推广村民“诚信档案”、家庭“文明新风积分”等机制,积极探索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相结合的乡风民风治理机制。定期召开村务公开会、村民小组会,宣布积分定级结果,大张旗鼓表扬先进,公开公正批评后进。同时,抽取部分村集体经济收益进行“道德分红”,鲜明奖惩导向。聘请村里公道正派、德高望重、敢于直言的“知客”“乡贤”开展乡风民俗劝导,对大家公认的勤劳致富、孝老爱亲等示范户评星授红旗,对偷懒、赌博、忤逆等陋习家庭警示教育。
苍溪县狮岭文明实践站推广的乡风民风治理让群众从“旁观者”变“参与者”。积分制激发居民主动参与治理,社区志愿服务队伍规模扩大3倍,矛盾纠纷调解率提升至95%。同时也让文明实践具象化,将抽象的道德要求转化为可操作的积分指标,推动文明行为常态化、制度化。
图为云峰镇狮岭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
“数字赋能文明实践云平台”增强治理能力
苍溪县搭建“文明实践智慧云平台”,整合政务服务、志愿服务、民意反馈等功能。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融媒体中心、公共文化服务中心阵地、组织、人员互动共融,线上线下同频共振,发布“三中心”融合的活动计划清单、任务实施清单、过程监管清单和考核评估清单“四张清单”。依托“视角苍溪APP”开发文明实践云平台,充分运用文明实践中心“总平台”,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服务台”,融媒体中心“发布台”功能,通过“文明实践地图”可一图导览、一键定位、一链咨询,直接延伸至村、组、户,打造“15分钟志愿服务圈”。现注册文明实践志愿者5.36万人、团队165个,完成“点派接评”闭环“四单”总数1095单,刊载活动动态信息1250余条,建成功能完善、优质高效的县域文明实践综合体,有效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自从有了“文明实践智慧云平台”,一方面,基层治理效率显著提升,问题响应时间从平均3天缩短至6小时,服务覆盖率扩大至98%的社区。另一方面,平台技术赋能融合,打破部门壁垒,实现文明实践与基层治理数据互通、业务协同。
(张仕凯 卓毓强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 高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