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会东县,草长莺飞,大地飞歌。近年来,该县依托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蓝莓、石榴等特色产业,并通过“品质升级+品牌出海”双轮驱动,让优质农产品走出国门,为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石榴“红”透东南亚产业升级“点燃”乡村烟火
走在会东县姜州镇山南村村道上,漫山遍野的石榴树映入眼帘,那一朵朵火红的石榴花在绿叶间探出头,宛如一盏盏小灯笼缀满枝头树梢。
“今年,我们将采用‘直采直供+标准化包装’的方式继续和越南客户深化合作,预计销售额突破200万元!”会东县山南生态软籽石榴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罗德宇望着郁郁葱葱的石榴树笑得合不拢嘴。
产业升级的背后,是“土地流转+入股分红”模式的创新。采访中得知,仅会东县山南生态软籽石榴种植专业合作社年用工量达1万人(次),支付劳务工资150余万元。
“家门口就能挣钱,还能学技术,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姜州镇民德村群众李红美乐呵呵地说。
会东县生产的石榴不仅飘香国内,还成为了东南亚市场的“新宠”。据悉,2024年起,会东县生产的石榴转出口越南,标志着“会东味道”正式开启全球化征程。
“我们将进一步优化供应链、加强品牌共建,推动石榴产业向更高质量、更高效益方向发展,让会东石榴在国际市场上绽放更耀眼的光彩。”说起下一步规划,罗德宇信心满满。
“小浆果”撬动大市场国际化之路“步步生金”
在位于姜州镇建设村的蓝莓基地里,5000亩蓝莓像一片深紫色的海洋。工人们穿梭其间,熟练地采摘着一颗颗熟透了的蓝莓果实。
“咱们的‘晴山蓝’果径均匀、糖度18%以上,2025年4月首批出口马来西亚,成了凉山州首个‘闯’进东南亚高端市场的蓝莓品牌!”会东晴山蓝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杨正飞捧起一把蓝莓自豪地说。
这些“小浆果”的国际化之路,离不开当地基础设施的“硬核”支撑。近年来,会东县进一步完善水利管网,让果农不再“看天吃饭”,有效提升了产品品质。同时,“公司+农户+基地”模式打破了传统种植瓶颈,推动产业“脱胎换骨”。杨正飞算了一笔账:2024年蓝莓总产量1800吨,总产值1亿元;2025年预计产量2200吨,产值1.5亿元,带动周边2000余名群众就业,年支出劳务工资3000余万元。
“未来,公司将持续深化‘关键业绩指标关联激励’改革,把品质和产量‘攥’得更紧!”杨正飞说,公司将以马来西亚为支点,辐射新加坡、泰国、越南等国商超,让“晴山蓝”蓝莓在国际市场上“蓝”得更出彩。
挥锄栽下的是果树,扎根土地的是希望!在会东这片充满勃勃生机的土地上,水果产业链“串”起了种植户的增收路,群众的钱袋子越来越鼓,好日子越过越甜。
记者手记:从乡村到国际,会东县用一个个石榴、一串串蓝莓,书写了乡村振兴的“甜蜜答卷”。这不仅是产业的升级,更是田园的希望。(赵海华 余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