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长征路上看四川”大型宣传教育活动雅安行走进了二郎山下的天全县中医院。深入感受人们口中的“大先生”陈怀炯助人为乐的精神。
陈怀炯,男,汉族,1944年10月出生,天全县中医医院原院长、中医骨科专业副主任医师。他行医六十余载,坚持修医德、守医道、行仁术,潜心研究骨伤诊疗技术,以精湛医术为数以百万的患者解除伤痛,让无数家庭摆脱伤病困境。他力排众议,将私人诊所和祖传配方无偿捐献政府,如今已发展成为惠及川、渝、藏等20余个省(市、自治区)患者的三级乙等中医医院。他违背祖训,手把手带出一大批中医骨科专业医疗骨干,形成以“陈怀炯名中医工作室”为支撑、老中青梯次发展的专业人才队伍。他以医为媒,推动陈氏骨科医术扎根甘孜州等少数民族地区,让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就近享受到就医便捷与实惠。他在家中排行老大,因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人们尊称为“大先生”。1998年以来,他先后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先进工作者、四川省首届十大名中医、第三届四川省道德模范,其家庭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其家规入选四川省第二届十佳“天府好家规”。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为其颁发“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一方诊室 只为坚守杏林初心
凌晨5点,天全县中医医院陈怀炯的诊室内,早已灯火通明、人头攒动,慕名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患者络绎不绝。医院普通诊室7点上班,此时静悄悄的。“叫号、问诊、查体、看片、复位、敷药、固定”,陈怀炯一天的工作便由此开始。他时而俯身半跪在地查看患者伤情,时而用手用力推接患者骨伤患处,一整套熟练的骨伤治理流程,在他手中行云流水地往复在每一个患者患处,一个个患者带着伤痛的神情而来、舒心的表情离开。这样的情形,是他退休后二十年来治病救人的“工作速写”。如今年逾八十的他,每日仍然坚持工作时长达7个小时左右。而在陈怀炯退休前,每日工作时间长达12个小时。当年,曾有人算过一笔时间账,他每年比其他工作人员多出1500小时,平均10分钟诊治一位病人,一小时经他手治疗就是6人,仅此一项全年就多接诊9000人次。算的人感叹,累了他一个、轻松近万人。
从医之初,常有患者凌晨1点、凌晨2点.......,半夜敲门问诊成为常事。上世纪70年代的一天,一位藏族小伙子骑马时不慎摔成严重骨折,在当地医院无法得到有效治疗,病情严重,当地医生判定有截肢风险。他听说陈怀炯能做到不用手术治好骨伤,便通过担架抬、车转运,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前来求治。到达时已是凌晨1点过钟,患者家属急促地敲开了他的房门。得知情况后,他随即翻身起床穿衣为其诊治,并安抚患者安心治疗,不用担心截肢事情。事后患者激动地对他说道,“您太神了,简直是活佛再现”。看到患者求助的眼神,心怜患者求医艰辛,他由此便和衣而眠,以便能随时接诊患者。至今,他依然保持着这个习惯。
从医六十余载,他从未离开过天全、离开过他的病人。至今,他因领取“四川省首届十大名中医”证书必需本人参加去过一次成都外,都待在天全县城。日常,他只在每周二休息半天,其余时间都坚守在诊室接诊治疗,就连除夕夜、大年初一也不例外。儿女结婚时,他也仅仅是出席片刻,便匆匆赶回诊室。因常年不能按时就餐,身患严重胃病,有时还出现胃出血,他只在繁忙之余吃上几颗药来愈疗。因常年用力复位,现在他的双手关节明显凸起。尽管如此,他总以饱满的精神状态面对前来求治的每一位病人。六十余载时光,从青丝到白发,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他从不厌倦、从不松懈。“择一事、守一城、终一生。”他说,“我只尽了一名医生的本分,只要我活着一天,就会为病人服务一天”。
一元门诊 只为造福万千患者
“我个人很渺小,一个诊所的力量也是有限的,只有依靠国家的力量扩大诊所规模,才能更好地帮助更多患者。”基于这个想法,陈怀炯毅然放弃个人和家族利益,1975年将诊所无偿捐赠给政府,建立天全县城关镇骨科医院,1980年更名为天全县中医医院。如今,医院已发展成占地40亩,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年门诊50多万人次的三级乙等中医医院,先后被评为“四川省十佳中医医院”“四川省重点骨伤专科医院”“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在他的带动下,医院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以其低廉的费用、高超的技术和优质的服务,在广大群众中收获了“二郎山下平民医院”良好口碑。
2023年5月,来自西藏昌都的诺登来到陈怀炯的诊室。此前,他因受伤后处置不当病情恶化,在亲戚的引荐下来到天全中医院看病。药费70元、挂号费才1元,诺登简直不敢相信四川省首届十大名中医挂号费仅仅1元,不禁连声感谢:“卡措!卡措!(注:卡措是藏语,谢谢的意思)”陈怀炯的助手说,“在天全县中医医院,我们从来不怕病人‘逃单’。”多年来,在“大先生”的坚持下,医院一直坚持只收0.5元的挂号费,直到2005年建立信息化系统后,才不得已将挂号费调整到1元。
“我希望用我们传统中医给患者提供一个遮风避雨的‘岩窝子’(注:岩窝子,是天全方言,意为栖身之所),让来我们医院的患者不能因为钱的问题而看不起病”,陈怀炯不止一次这样说。为此,他将祖传秘方与现代医药结合,研制出陈氏膏、丹、丸、散等系列药物,让成千上万骨折、骨伤患者得到有效治疗,且药物费用低廉,仅几十元的药费便让许多骨伤患者痊愈。医院自产的“肤轻松软膏”,因为只是辅助用药,每个外伤病人的用量只有一点,他要求在计费时不必加上,每年帮助患者达到50万人次以上,为此每年中医骨伤科都会亏损1万多元。如今在中医院诊治骨伤,指骨复位63.5元,桡骨复位127元,一次换药7元,能通过X光片判断的,就不让患者拍CT、核磁共振……。不仅如此,他常怀救苦之心,帮助无数贫困患者。多年前,内江有位肱骨外科颈粉碎性骨折的老大爷,因为家里穷,当听说天全县中医医院能用很少的钱治好骨折后,沿途步行20多天到达医院,“大先生”不仅亲自为他治疗,免去全部医疗费用,还为他购买了返程车票,当接到车票的那一刻,这位大爷瞬间热泪如雨。像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从医六十余载来,他为贫困患者赠送自己研发的膏药1万余片、减免费用达50万元以上,为解决各族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作出积极贡献。
一副夹板 只为架起民族团结桥梁
“一个人医术再好,能治多少人?不要保守,让更多人学会治病,给更多的人治病,这是我行医的目的。”正是这样的眼界和胸怀,陈怀炯打破“传内不传外”的祖训家规,在把家传医术传授给子女的同时,还传授给前来拜师学艺的后生晚辈。几十年来,他先后培育的460余名骨科人才,现已成为许多医院骨科的中坚力量。在天全这个常住人口只有12万人的小县城里,2022年,天全县中医医院接诊患者达52万人次,其中超过45万人次为骨科患者。
“我手指受伤后,本地医院说要开刀手术,后来慕名来到这里,小夹板一上,膏药一敷,很快就好了,太神奇了。”一名藏族同胞患者说道。这神奇的“小夹板”,正是陈氏骨科核心诊疗技术之一的“小夹板固定术”。陈怀炯和他的团队就是用这个“小夹板”治好了无数的骨伤患者,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地区群众赶来天全就医。为了方便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就地就近就医,2016年,他毅然组织医院技术骨干团队,采用分期分批派驻业务骨干、对口支援等方式,送医送药到少数民族地区。同时,在他的主导下,天全县中医医院与周边众多医院组成骨科联盟,组织开展进修学习。截至目前,已为少数民族地区培训骨科人才60余人,每年跟班带训少数民族医院骨科人才30余人次。骨科联盟的成立,既提高了少数民族地区医院的业务水平,又将陈氏中医骨伤科技术持续地向少数民族地区输送,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群众信赖。
诊室衣柜里一根根哈达,都表达着每一位藏族同胞对“大先生”的感激之情。“过去曾有偏远地区的藏族患者把帐篷搭在医院草坪上过夜,考虑到他们路途遥远、家境贫寒,时任院长的陈怀炯默许了这一行为。”天全县中医医院医生高志涛说,对少数民族群众尽量包容理解,尽可能减少患者负担,全院职工都受“大先生”影响很深。西藏和四省涉藏地区民间都流传着“看骨科疑难杂症到二郎山下找大先生”的说法。近年来,少数民族患者因他而来占到20%以上,住院患者占到30%以上,每年达到10万人次以上。正是他这一点一滴的倾情付出,一次又一次的真诚感动,让民族团结友谊之花在天全县中医医院不断绽放。
六十余载守杏林,悬壶济世渡苍生。陈怀炯除了高超的医术、高尚的医德之外,更可贵的是扎根汉藏交界地区,大力传播传统中医文化,热心服务广大基层群众,有力地促进民族团结,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出了独特贡献。
心怀苍生,淡泊名利。陈怀炯至今还生活在天全县城郊的一个老院子里,当地群众一眼就能认出他风雨无阻、骑着自行车上下班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