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如何在有限的耕地上既端稳“粮囤子”,又鼓起“钱袋子”?近年来,苍溪县作为典型的丘陵农业大县,创新推广“粮食+经济作物”复合种植模式,让一块土地实现“双收益”,走出了一条稳粮与增收双赢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初夏时节,苍溪县亭子镇长江村的百亩梨园呈现出别样丰收图景,沉甸甸的麦穗与青翠的梨树相映成趣,村民们头戴草帽,挥舞着镰刀,忙碌收割小麦,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图为亭子镇长江村复合种植模式示范园
“我在集体产业园里有5亩地,平时在这个园区给梨树做管护打零工,每年有7000多块的务工收入,前几年产业园开始套种小麦,我自己种自己收,家里每年又增收3000多元,日子越过越好了。”苍溪县亭子镇长江村村民李正淑向记者说道。
亭子镇长江村作为苍溪县“粮食+经济作物”复合种植模式的示范点,2021年开始尝试在600余亩梨集体经济产业园里套种小麦、大豆、玉米,进一步提升土地利用率。
苍溪县亭子镇长江村党支部书记徐晓彬表示,如今园区不仅有繁茂的梨树,平均每亩还能多收1000多斤粮食,秸秆粉碎还田后还能增加土壤肥力,进一步提升梨园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图为农民在园区收割小麦
小麦收割如火如荼,梨树夏管接茬推进。
“这几天是小麦成熟阶段,也是我们梨园管理的重点时机,一是加强肥水管理,确保梨子迅速变大,二是加强病虫害管理,防止蝽蟓、食心虫,确保七月份有个好的收成。”这两天,亭子镇还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针对梨树夏季管理的关键环节如修剪、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给村民们提供全方位的指导与帮助,为秋季丰收奠定坚实基础。
图为农技人员给村民作梨树夏管培训
亭子镇长江村以“梨树+小麦”为主的粮经复合种植模式,去年,亩均产出雪梨3000公斤、小麦300公斤、玉米200公斤、大豆100公斤,亩均收入1万元以上。
近年来,苍溪县探索丘陵山区农业增效新路径,立足东“猕”西“梨”、“一环三线”“林中粮”产业发展格局,苍溪县建成连片示范基地22个,发展粮经复合种植33万亩,常年林下间(套)种小春作物18万亩、大春作物14万亩,年产值26.4亿元,实现了“粮经复合”双丰收。仅2024年,全县就改造提升猕猴桃、雪梨园5300余亩,推动粮经复合亩效益达1.2万元,比改造提升前效益亩增4000元。(周姚 詹磊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 高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