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川北山区,薄雾缭绕。广元市苍溪县黄猫垭镇南军村六组的淫羊藿种植基地里,一垄垄翠绿的枝叶随风轻摆,十余名村民正弯腰除草、施肥,欢声笑语回荡在山谷间。这片占地35亩的“绿海”,是返乡农民工王熙与国药集团联手打造的“黄金产业”。通过“土地入股+技术赋能+联农带农”的创新模式,王熙不仅让自己年收入突破20万元,更带动周边50余户村民实现“土地生金、务工增收”,为秦巴山区乡村振兴注入鲜活样本。
漂泊十年悟乡愁 政策东风引归雁
“在外打工像浮萍,回乡创业才扎得下根!”46岁的王熙抚摸着手中的淫羊藿叶片感慨道。初中毕业后,他辗转广东、浙江等地务工,在电子厂流水线上一干就是12年。2020年春节返乡,他看到村里大片土地因劳动力外出而撂荒,留守老人守着几亩薄田种玉米,亩均年收入不足千元,心里很不是滋味。
转机出现在2021年。偶然间,王熙了解到国家《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出台,市场需求年均增长15%,而国药集团正在全国布局规范化种植基地。经农业部门牵线,他三赴成都与国药集团专家洽谈,最终凭借家乡海拔900米、年均温18℃的生态优势,成功拿下合作协议。“专家说我们这儿的土壤硒含量高,种出的淫羊藿药用成分比国家标准高出20%!”王熙黝黑的脸上泛起自豪。
图为黄猫垭镇淫羊藿种植基地
“三变改革”破困局 荒地唤醒聚民心
创业之初,土地整合是最大难题。南军村六组70多户中,常年外出务工家庭达45户,闲置土地超百亩。王熙创新推出“三变”改革方案: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变资产,村集体统筹协调变纽带,企业订单收购变保障。具体而言,外出户每亩地年获400元保底分红,盈利后再享10%收益;在村农户可选择“土地入股+务工”双渠道增收,零工日薪80元,月结不拖欠。
“起初大伙儿怕‘竹篮打水’,我就拿自家5亩地先试种。”王熙回忆,他带着国药集团提供的脱毒种苗,白天泡在地里学扦插技术,晚上挨家挨户算经济账:“种玉米亩产1200斤,收购价1.2元,刨去成本净赚不到800元;种淫羊藿三年成材,保底收购价每公斤130元,亩均收益1.5万元!”实实在在的数据打动村民,短短两个月,12户外出家庭签约,23户在村家庭以劳代资,35亩集中连片基地初具雏形。
“双链驱动”强产业 小药材长出“共富经”
走进基地育苗大棚,正精准浇灌着嫩绿的种苗。除种植外,他通过国药集团“技术包销”模式,拓展种苗繁育业务——基地每年可产出优质淫羊藿种苗100万株,除自用外,以每株0.5元的价格销往陕南、鄂西等地,仅此一项年增收12万元。加上35亩基地年产干货7000公斤,按合同价年销售额达52.5万元,扣除成本后净收入超20万元。
图为管护淫羊藿
更可喜的是产业链的延伸让村民腰包渐鼓。62岁的脱贫户赵会兰掰着手指算账:“我在基地除草、采叶,一年能干200天,日薪80元,年收入1.6万元;家里3亩地入股,年分红1200元,比过去种油菜多赚4倍!”据统计,基地年均用工超3000人次,发放劳务工资24万元,带动6户脱贫户年均增收1.2万元。
图为采收淫羊藿
“头雁效应”显活力 振兴路上绘新景
站在山腰俯瞰,连片药田如绿色波涛涌向远方。王熙的手机不时响起,多是咨询种植技术的乡亲。“现在全镇有8个村来找我‘取经’,县农业农村局还邀请我当‘土专家’培训药农。”他计划明年牵头成立淫羊藿专业合作社,采用“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收购”模式,带动周边村镇发展种植200亩,打造秦巴山区淫羊藿产业示范带。
黄猫垭镇党委书记韩飞表示,将加大支持,整合涉农资金,并建设产地初加工车间,延伸产业链条。“王熙的成功证明,乡村振兴需要更多有情怀、懂市场、善创新的‘新农人’。” (何雨婷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 高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