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四川-中国改革报看四川,四川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绵阳安州区塔水镇:农文旅融合 助力乡村振兴

2025-04-30 14:33:10 来源:本网专稿 

本网讯 4月28日,在绵阳市安州区委宣传部组织的安州区经济社会发展集中采访活动中,媒体记者深入塔水镇,采访了该镇农文旅融合发展。近年来,塔水镇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通过优化旅游服务、擦亮特色文化、打造多样业态,促进“农业资源+文化产业+旅游服务”深度融合,助力了乡村振兴。

在宇承玫瑰园,媒体记者惊叹于玫瑰园区的壮观。据介绍,基地连片树状玫瑰花种植面积600余亩,品种超过300种,亩产量3万余朵。园内设置有玫瑰迷宫、风铃长廊、巨型花束等特色打卡点,以及儿童游乐区、特色美食区等配套设施。今年首次探索搭建文旅体验新场景,设置生漆非遗文化体验展位,展示葫芦、手串等生漆手工艺品,带动游客参与体验漆扇制作,通过生动的形式让大家更了解塔水的生漆非遗文化。在促进文旅消费的同时,还通过园内用工切实带动本地农民增收。预计劳务支出300余万元。

园区负责人告诉记者,下一步,基地将持续以“一三产业联动发展”为基础,以入选第一批“天府森林粮库”为契机,进一步延链、补链,探索发展玫瑰化妆品,食品等玫瑰加工产业,完善玫瑰全产业链。聚力打造“农业+文旅+生态”的乡村振兴示范样板,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以前种植的水果都是批发商上门收购,价格不高,现在在政府倡导下搞游客采摘,效益提高了不少。”塔水镇自然果香果园老板杨瑶,谈及自家十余亩果园的收益时十分开心。

据了解,塔水镇农文旅融合主要体现在力度、深度和高度三个方面。

标准化引领,旅游服务有力度。一是完善硬件支撑底气。以“硬化道路”串联起各处“经济要素”,实现文旅资源点位、特色农产品采摘的“致富路”全覆盖;打造宣传塔水历史发展、文化特色、非遗传承的基地,以突出调元文化特色改造提升老旧文化站,建成调元文化广场、“神泉文苑”等特色文化场所2处。二是提升服务水平铸口碑。建立商户台账,定期更新农家乐、旅游景点等经营场所的基本情况,每年对从业人员开展服务能力提升培训2次;加强环境治理,今年已联合多部门对占道经营和乱停乱放等问题开展治理3余次,组织党员干部和志愿者对街道和景点进行打扫卫生、清理垃圾4次。三是强化安全管理保底线。建立文旅安全管理机制,组建工作专班定期对旅游景点和酒店民宿等重点场所开展安全检查和消防演练,在各景点、农家乐张贴公布旅游消费投诉电话。今年以来,班子成员带队到各景点周边,重点对乱收费、私拉营运、欺客宰客等不文明行为进行处理2次。

品牌化塑造,特色挖掘有深度。一是充分发挥品牌效益。深入挖掘独特地域特色和品牌效应的农文旅融合项目,建设集花卉种植研发、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宇承玫瑰园,打造以“生态、文化、科技”为特色的“隐海”康养产业园,在七里村打造2600余平景观墙。近年来,通过举办灯会、桃花节、玫瑰旅游节等品牌活动,吸引游客十余万人次,实现文旅收入500余万元。二是用好用活非遗项目。深挖生漆、川剧、陶艺等非遗项目潜力,在全镇范围内实施“神泉古都魅力塔水”项目,搜集本土优秀传统技艺资料70余份,打造特色展厅1000余平方米。近年来,挖掘漆艺非遗传承人2位,推动川剧教学、陶艺制作融入校园进行传承。三是紧紧依靠历史文化。建立辖区文物保护工作机制,安排专人每月对开禧寺、调元墓等文保单位进行检查和维护10余次,组织党员干部和文化工作者深入一线,挖掘神泉楼、南华宫、衙门口、中榨子等历史文化点位4处。

多样化发展,业态融合有高度。一是激发种植产业新活力。镇党委通过整合土地资源、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加强对外宣传等一系列措施,鼓励农户转变思路,发展水果旅游采摘。现在,塔水镇种植有葡萄、猕猴桃、柑橘等各类水果1万余亩,每年吸引游客到各村采摘、餐饮、住宿等3万余人次。二是提升文艺活动影响力。营造全域农文旅氛围,组织区文联工作会、绵德两地文艺采风等活动,对各村(社区)文艺爱好者开展常态化培训,打造本土刊物《神泉文苑》,每年开展各类演出、文艺晚会、书法作品展等群众文化活动30余次。三是增强规模农业带动力。镇党委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通过“园区+产业”同建模式,推动粮油、制种、蔬菜+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形成集种植、加工、观光于一体的产业链条,推动农旅深度融合。(唐巍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 蒋良明 报道 摄影:杜康)


[责任编辑:]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