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凉山州会理市深化落实“四下基层”制度,今年以来在全市探索开展“党群连心”乡镇“去机关化”工作,通过建立网格化治理、干部下沉和民意会议“三个一线”机制,引导各级党员干部在村社一线察民情、解民意、纾民困,实现基层治理资源整合、联系服务精准化与干群关系紧密化。
把网格划到“一线”,建立高效管用的治理机制
聚焦乡镇(街道)工作调研不深入、安排不具体、落实不到位、群众不满意等问题,研究制定《关于开展“党群联心”推进乡镇“去机关化”的实施方案》,按照“全域覆盖、层级联动”原则,实行“多格合一”,在整合政法、民政、环保、应急等部门已设置的网格基础上,构建“三网三长四责”机制,划分“片网格—组网格—邻网格”三级治理单元,全覆盖将146个村划分为5500余个邻网格,并根据常住情况和提升便民度等实际动态更新,有效提升管理效能。同时,按“四有一重”标准(有能力、有意愿、有时间、有威信、重公道)配强“三长”(片长、组长、邻长)7400余名,落实“组团式”包网联户,履行政策宣传、民情联络、安全防护、文明示范四项职责,采取坝坝会、篝火会等形式收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当好群众身边的热心人、知心人、贴心人。
黎溪镇将森林草原防灭火、安全生产、信访维稳等工作多线并网,划分55个片、135个组、749个邻里单元,建立“1+N+N”网格治理队伍,实行“群众点单—网格派单—干部接单—群众评单”闭环管理,让群众需求得到快速响应和高效处理。探索“网格+群众自治”“网格+群众会”“网格+积分激励”等模式,设立“村民理事会”11个,建成黎溪镇积分超市、黎州村新风超市等,激励群众参与村居事项志愿服务,引导群众由“要我干”变“我要干”。
把干部沉到“一线”,构筑同心同向的干群关系
针对党员干部对其职责认识不清、服务意识淡化等“机关化”倾向和联系服务群众不到位等问题,探索构建“全员下村、全员包网、全员联户”工作长效机制,对社保、医保、民政等12项窗口业务实行“AB岗”和“轮换下村”制度,各乡镇(街道)确定560名干部“B”岗角色,确保“服务群众不缺位、业务工作不断档”。落实包村工作组“六包”责任制(包政策落实、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民生诉求、矛盾化解、风险防控),确保重点工作有人抓、重要事项无遗漏。建立联户走访机制,推行“四办”服务(现场办、马上办、限时办、网上办),统一制作空巢老人等特殊群体“党群联系服务卡”4100余张,实现由“等客上门”向“主动上门”转变,3月以来各乡镇(街道)现场办结民生事项462项,森林草原防灭火、移风易俗等政策宣传覆盖12.5万余人(次),有效强化干群纽带。
彰冠镇推行“民情速办”机制,镇村干部分片分线包干10个村122个村民小组,健全民意“收集+对接+处置+反馈”全周期闭环管理处置流程,常态化开展“全村研判、小组互动、敲门入户”系列行动,群众通过包联干部“窗口”提交诉求,就能得到快速回应。3月以来,完成医保购买、养老保险认定、宅基地审批等问题政策解答100余人次,排查化解矛盾纠纷14件,以“服务零距离”促进“干群大融合”。
把会议开到“一线”,形成上下贯通的民意渠道
针对民意反馈渠道不全面、群众话心声谈发展参与度不高等问题,探索建立“组—村—乡”三级会议机制,每季度召开1次组级群众会、每半年召开1次村级民情恳谈会、定期召开乡级民意研判会,聚焦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群众意见等,形成“群众提需求—网格速响应—层级抓落实—结果可追溯”的闭环体系,确保民意处理高效透明。强化民意收集,构建联合研判机制,村(社区)通过各“邻长”提前收集政策需求、事项公开意愿等,组织“两委”干部、村民代表等集体研讨,并上报乡镇级,由乡镇(街道)整理建立民意台账,每月进行研判处置。召开全市基层党建重点工作推进会,组织各乡镇(街道)在彰冠镇古桥村现场观摩三级会议流程,示范带动召开组级群众会1764场次、村级民情恳谈会146场次、乡级民意研判会19场次,梳理出问题诉求类意见162个,现场解决105个,代办解决57个;意见建议类民意87个,已办理81个,群众满意率达98%。
云甸镇推行“包网联户”“到村办公”等制度,结合当前基层党建、移风易俗、禁毒防艾、森林草原防灭火等重点任务,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常态化收集解决社情民意。同时组建督查组,不定时开展工作督查,及时通报干部下沉及民意诉求解决情况。3月以来召开组级群众会59次,共计4000余人参加,收集群众民意诉求35条,现场解答政策问题80余个,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赵廷勇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 唐元龙 会理市委组织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