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河街道无人机穿梭的“低空走廊”,到新都高新区AI赋能的“数字大脑”——“新·企智联”平台,新都区的场景创新已从实验室跃入街巷,从概念变为触手可及的日常。
4月25日,在成都市2025“蓉漂人才日”活动上,新都区与成华区、成都市城管委联合发布场景机会清单。新都区重点发布20个应用场景,其中政府端9个、企业端11个,聚焦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涵盖无人机配送、河道巡检、智能客服、全屋定制等细分方向。
发布会现场
这份“城市创新图谱”背后,藏着未来产业哪些可能?
20个应用场景开启创新"试验场"
“这不是普通的招商手册,而是新都发出的创新邀请函。”发布会现场,一位参会企业代表说道。
这份囊括20个应用场景的机会清单,首推“全空间无人配送网络体系”——一个重构城市物流毛细血管的应用场景。
今年2月,一架载着进口红酒的无人机从青白江综保区起飞,20分钟后降落新都中通分拣中心,经无人车转运最终送达三河街道居民刘婷手中。“从下单到收货仅90分钟,这在过去难以想象。”
无人机在新都乡村开启配送
此次发布的清单中场景更为丰富。“交通道路低空巡检”“农业植保”“全域无人机河道智能巡检“等政府端场景尤其引人注目。
“新都的无人机起降场和测试场景为企业提供了‘近水楼台’优势,公司将深化与新都的合作,拓展山地赛事保障等新场景。”四川翔彭智航科技副总经理刘续红说。
“机会满满、信心满满”是刘续红最大的感受。他说,还未看完新都全部清单,便已找到合作机会。
区发改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新都将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模式,以场景需求为牵引,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抛出橄榄枝,打造场景生态“热带雨林”
AI技术矩阵与民生场景的“超维耦合”成为本次清单重点。
新都将通过AI招商分析、智能门诊分诊、智慧教学评价等场景,构建创新生态的“热带雨林”,将可计算的“智能资产”转化为可感可触的城市服务。
“企视通”视频办就是新都创新场景之一。去年新都将医保政务服务的线下“窗口办“和线上的“网厅办”,融合升级为“云见面”“可互动”“能办事”的“企视通”视频办。原本需要半天办理的医保业务,现在5分钟即可完成。
新都“企视通”工作人员正在为市民办理业务
"场景驱动、生态共建",本次发布会涉及领域更为细分,是新都持续深化“场景营城”理念的生动体现。
例如:航空产业园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园区智慧化管理,提升企业服务效率;天府粮仓精品区构建“无人化种植+智慧科研”的农业新模式;氢能城市慢行系统串联社区与商业中心,打造绿色出行闭环。
“这份清单是我们向社会各界抛出的橄榄枝。”区新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新都希望通过创新场景,吸引医疗教育、环保科技、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企业落户发展,共同培育新兴产业生态。
场景资源对接按下"加速键"
前不久,新都发布一颗改变传统企业服务模式的“数字大脑”——“新·企智联”智慧平台。该平台上线即引发企业“抢滩登陆”。中国南山工业园区招商中心副总经理张明明在平台发布招商信息,不到24小时即收到深圳、苏州等地8家电子制造企业的主动咨询。
“新·企智联”智慧平台是成都市首个集成“六维赋能”功能的综合性AI企服平台
这种资源对接的加速度,源自新都区完善的场景服务机制。以本次发布清单为例,仅“无人机文物勘探”场景就整合了文旅、规自等6个部门资源。“大气监管平台精细化管控场景”涉及生态环境局、区城运中心等5个部门。
“每个场景背后都是一个产业机会。”区新科局相关负责人强调,新都通过“一场景一专班”的服务机制,确保创新型企业能够快速落地、顺利发展,最终实现“引进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的良性循环。
这种以场景为纽带、以创新为驱动的合作模式,正在成为新都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去年,全区3个标杆场景项目入选市级支持名单,涵盖氢能共享单车、AI清洁能源应用等领域。
以此次发布会为契机,新都将持续优化“需求挖掘-场景开放-资源对接”全流程服务,推动创新要素精准匹配,构建场景生态“强磁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