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把为民造福落到实处,把人民需求视为导向。”近年来,四川省凉山州会东县大崇镇积极践行这一理念,坚持党建引领,以解决“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通过发展能致富”为根本目标,探索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模式,走出了一条能治、精治、善治的基层治理新路子。
走进大崇社区,一幅和谐幸福的生活画卷徐徐展开。宽阔平坦的水泥路面,学校、卫生院、活动广场、农贸市场、停车场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老人们在树下悠闲地纳凉闲聊,孩子们在广场上尽情嬉戏玩闹。大崇社区作为移民社区,居民们因白鹤滩水电站建设从各地搬迁而来,从曾经的土坯房住进国家集中建设的小区房,生活生产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大崇社区四组群众罗朕对此深有感触:“自从搬进新集镇,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还住上了新房。以前孩子上学要走一个多小时,现在学校就在家门口。”
近年来,会东县大崇镇党委、政府建立了“三听三议”决策机制,通过召开群众会、入户走访、意见征集等多种形式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建议,全力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大崇社区三组群众胡胜香说:“路灯是大家关心的重点。刚搬进来时路灯不多,我们向政府反映后,政府积极向上级申请,不仅增加了路灯数量,还把原来用电的路灯换成了太阳能光伏板的,现在晚上出行方便多了。”
善治的关键在党组织,主体是党员干部。会东县大崇镇始终坚持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深化干部作风提升,让党员在基层治理、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等工作中亮身份、当先锋、作表率。大崇镇党委书记张远智介绍:“我们以作风建设为抓手,构建‘1+4’管理体系,建立周一早例会制度强化工作统筹,实施周二至周五四天早点名机制严明纪律,完善请销假制度规范管理。创新建立重点工作‘三单’推进机制,对县委、县政府部署的重点任务实行挂图作战,通过‘日督导、周调度、月考评’确保工作落地见效,干部履职效能明显提升。”
同时,为实现精准治理、共同治理,会东县大崇镇深化“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模式,将党员、乡镇干部、网格员等治理力量定网定格、定人定责;以网格为单元开展全覆盖走访服务,对重点地区和人群做到走访、关爱、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三个到位”,推动党建“网格+”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我们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整合‘8+1+1’网格资源,将党建延伸到基层最末梢,在群众家门口建成党组织的‘一线堡垒’。推进综治中心‘智慧升级’,整合法庭、派出所等部门资源,搭建‘一中心多平台’信息系统。建立‘三色预警’机制化解矛盾纠纷,全年成功调解土地纠纷、邻里矛盾等案件50起,化解率达90%,切实实现依法化解矛盾,提升解决问题的效能。”会东县大崇镇工作人员林启勇说。
据大崇社区党委书记姜定华介绍,大崇社区共8个居民小组,小组长担任网格长,并配备专门网格员,结合社区智慧化平台建设实施智能化管理。社区还设置了调解室,社区干部积极协调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同时成立了城管中队,负责社区环境卫生、乱停乱放等治理工作,全面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目前,群众反映强烈的生产用水灌溉不足问题,已完成4400米的沟渠建设和生产用地管道铺设,下一步计划全覆盖安装滴灌,以更好地解决灌溉难题。
大崇镇的基层治理成效显著,满满的民生福祉就是最好的答卷。据统计,截至目前,大崇镇共投资1922万元实施惠民工程,实现硬化道路9.1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1346盏,修建灌溉沟渠12.4公里,惠及9个行政村3万余群众;办结基础设施、就业帮扶等民生实事60余件,切实增强了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张学军 罗永泽 余云换 肖文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