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西部开发-中国改革报看西部开发,西部开发改革发展新闻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依靠科技赋能 做大灵活性改造“蛋糕” ---五彩湾发电公司“运行灵活性改造”项目典型案例

2025-04-22 14:31:08 来源:改革网 

      近年来,华电五彩湾发电公司在新疆公司党委的坚强领导下,瞄准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紧跟新能源增长趋势,大力践行“做强增量、做优存量”的工作要求,主动适应电网系统深度调峰需要,大力推动燃煤火电机组灵活性改造,以较高的创新意识、较强的效益观念、较好的技术服务、较规范的管理保障,不断推动灵活性改造顺利提质升档,为燃煤火电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和能源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案例背景

新疆煤炭资源储量丰富,准东煤田2005年被勘探确认为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大整装煤田,累计探明储量为3900亿吨,被新疆自治区人民政府定位为“重点发展煤电、煤化工”单位。五彩湾发电公司地处准东煤田腹地,矿区储量约197.69亿吨,能源基地优势明显。但在燃煤火电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三大难题:

从国家层面看,2020年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郑重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装机已呈现爆发式增长趋势,未来新能源将逐步成为我国的主体电源,在能源结构的调整和能源转型的推进中,燃煤火电机组在电力系统中的定位将从基本电源、主力电源向支撑性、调节性电源转变。

从新疆区域层面看,新能源大规模接入电网,将给以燃煤火电机组为主要电源结构的电网系统带来巨大的挑战,由于新能源发电出力具有随机性、间歇性等特点,电网系统调峰难度增大,影响电网运行安全与稳定。2020年1月3日,国家能源局新疆监管办公室会同自治区发改委、兵团发改委关于印发《新疆电力辅助服务市场运营规则》的通知,下发新监能市场[2020]17号文件,总则第一条“为保障新疆地区电力系统安全、优质、稳定、经济运行,规范电力辅助服务管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化的经济补偿机制激励并网发电机组调峰,促进风电、光伏等新能源消纳。”提出将实时深度调峰交易采用“阶梯式”报价方式和价格机制,发电企业在不同时期分两档浮动报价。从市场现状来看,新疆经济处于新常态下换挡减速及产业结构调整中,工业增速趋缓,下行压力增大,直接造成电力行业产能过剩、需求低迷,实施火电灵活性改造使机组具备一定的调峰能力后,有利于积极参与电网系统深度调峰辅助服务,将使得发电企业得到一定的补偿。

从五彩湾发电公司内部看,“全烧准东煤”是一个世界级难题,经过五彩湾人十几年的摸索实践,一步步向目标靠近。但在接近目标的过程中,有“五大难题”阻碍发展:“全烧准东煤”,难就难在准东煤的特性,因为碱金属含量高,900-1100度高温燃烧时,管壁容易粘焦,掺烧比例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结焦的概率就翻倍增加。有的公司因将掺烧比例从75%提到85%,锅炉内壁迅速结焦,烟道全部堵死,只有停炉处理;难就难在试验的长期性,调试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只能一点一点提升掺烧比例,需要两年时间才能完成。当掺烧比例达到95%后,还要用一些高科技手段处理,才能完全进入100%全烧准东煤;难就难在成本的巨大投入,整个课题投入了几千万元研发经费,尤其是最后5 %燃烧指标的提升,需要的高科技手段及其昂贵;难就难在艰苦条件对五彩湾人的考验,建设者们夏天冒着零上40多度的高温,挥汗如雨,冬天忍受零下40多度的严寒,浑身冻透,却要用火焊氧气加热管线,为运行线路防冻保温,更要经受技术和经验不足对人的考验和挑战。

为了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提高新能源消纳比例,提升在新疆区域配套建设市场化并网新能源中的竞争力,新疆区域燃煤公司进行灵活性改造势在必行。对此,在基于对全国电力行业未来发展的研判、对新疆区域内市场的分析、以及企业发展自身需求的基础上,为了适应调峰运行,五彩湾公司用两年时间,对现行#1号、3号机组进行了运行灵活性改造,确保改造后的机组投运后,性能稳定、运行平稳,各项经济技术指标达到设计要求,以满足市场发展需要。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五彩湾发电公司牢固树立以效益统全局、以创新求突破、以质量促提升、以安全保目标的发展思维,不断加大统筹部署、创新改造,确保了灵活性改造项目取得显著成效。

(一)高站位部署战略决策。思想引领上,持续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学习贯彻,不断从党的创新理论中学思想、找方向、谋方法;战略决策上,做到有准确识变的战略部署,率先在疆内完成2台机组灵活性改造,为下一步获得调峰收益奠定坚实基础。随着新能源大量并网发电,新能源抢占火电电量市场已成为既定趋势,“能涨能降”的市场价格机制将逐步实施,通过短时尖峰价格信号有效激励火电、燃气机组顶峰发电,保障电网供电安全,获得调峰电价收入将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做到有主动求变的积极准备,面对电力能源行业的新形势、新任务,主动容入新型电力系统,针对火电调峰保障带来运行方式变化,及时修订运行规程,加大人才储备力度,加强灵活性改造项目实施,不断培育效益增长新动能。部署推动上,历时三年时光,全力进行1号、3号机组灵活性运行改造项目,经过前期认真调研论证,积极吸收消化引进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主动寻求国内高校及专业研究院所及专家的合作,立足现实,着眼发展,严格对标国家标准,多方约束投资成本,用最少的投入赢得最大的收效,确保圆满完成改造任务。

(二)高起点锚定改造目标。面对艰巨繁重的灵活性改造任务,公司党委凝聚全体干部职工,迎难而上,苦干实干,确立“四个必须”的硬性要求,即必须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硬道理、硬要求,主动容入和服务新型电力系统,以一流的技术和管理,打造一流的灵活性改造项目;必须把安全稳定作为首要职责,以安全稳定服务保障灵活性项目平稳推进,不断提升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把改革创新作为内生动力,锚定灵活性改造项目具体目标,用好改革创新“关键招”,下好转型发展“先手棋”,提供好项目改造需要的物质、人力、财力支撑,全面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必须把党的领导作为根本保障,推动党的领导与企业治理有机统一,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党建载体、党员活动的积极作用,不断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胜势。在此基础上,重点确定“两大改造项目”。其一是1号机组提升性改造,实现用新技术赋能老装置。2012年11月投产的2×350MW1号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在改造前已经运行十多个年头,目前限制1号机组深度调峰运行的制约条件主要是低负荷下脱硝装置入口烟温低于设计最低连续投运温度、脱硝装置出口氨逃逸率高、磨煤机低煤量下震动大、空预器堵塞严重等,为深挖机组调峰潜力,提升机组运行灵活性,有必要提升机组低负荷下锅炉及相关辅机设备的安全运行能力,开展深度调峰改造相关工作,运用已经成熟的新技术对旧设备进行系统性的改造,既是一个全面提升设备技术水平的良好契机,也是此次实现灵活性改造的必由之路。通过认真考察论证,把目标定在实现纯凝期机组最低发电出力由50%降至20%,增加调节能力10.5万千瓦。在改造技术路线上,重点进行锅炉侧、汽机侧和热控侧“三个方面”的改造。其二是3号机组优化改造,实现以高起点攀登高水平。3号机组投产于2020年6月,相对1号机组设备和工艺都比较新,然而,在灵活性要求下,改造任务还是相当复杂繁重的,通过论证,把目标定在实现纯凝期机组最低发电出力由40%降至20%,增加电源调节能力13.2万千瓦。灵活性改造后可在相应工况下长时间按最低出力稳定运行。在改造技术路线上,改造重点仍然放在锅炉侧、汽机侧、热控侧和电气侧“四个方面”。

(三)高标准统筹改造管理。公司在做好火电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上,加强对灵活性改造项目的统筹管理,做到改造拆装、现场施工、责任落实、统筹协调、人员培训“五位一体”,确保了灵活性改造顺利推进。在改造拆装方面,重抓拆装质量把关,严格按改造施工图纸施工,实行单位、改造领导小组、项目负责人、项目监理“四级验收”;吸取周围同类公司在改造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提前采取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选调公司内有经验、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相关技术人员参与改造项目拆装,确保了改造质量。在现场施工方面,每天现场召开灵活性改造协调会,及时沟通信息、反馈问题、商定对策、促成问题解决,有时甚至每天要召开两、三次会,把现场的问题列出来,及时落实责任人和责任区域,不断提升执行力。在责任落实方面,对所有改造项目内容,形成改造手册和清单,全部打印张贴上墙,谁的责任、谁的项目、谁干什么,一目了然,清清楚楚,确保改造因责任不清导致效率低下,也避免了推诿扯皮。在统筹协调方面,做到无缝衔接。在材质、工艺、运行、维护等方面严格把关,及时跟踪督导,对一些有技术难度的环节,督促项目组对参与改造人员进行指导帮助,确保了各环节无缝衔接,提高了工作效率。在人员培训方面,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提前选派人员到外单位学习培训,提高技能。同时邀请设备厂家、保运单位有经验的导师来给员工上课。实行“导师带徒”等举措,采取签合同方式,由有经验的老师傅进行传帮带,促进共同提高。

(四)高质量推进技术改造。公司始终把改造质量当作事关成败的头等大事,从始至终抓紧抓牢。在抓1号机组提升性改造方面,针对2×350MW1号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已经运行十多个年头的实际,公司项目组提前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对可行性研究的项目背景、项目实施的意义、改造的必要性、项目投资估算及财务评价等进行了详细论证,对1号机组主辅设备运行状况进行全面诊断,对改造项目的技术和经济可行性进行论证及分析预测,在此基础上,确定了1号机组有效可行的技术路线及原则性改造方案,把目标定在实现纯凝期机组最低发电出力由50%降至20%、增加调节能力10.5万千瓦上,达到改造后机组20%额定负荷(70MW纯凝工况)安全运行的目标。确定了针对1号机组自身的运行特性制定的改造技术路线,通过分析调峰负荷运行面临的问题,重点进行锅炉侧改造,采取高效稳燃型燃烧器、微油点火助燃装置、磨煤机风环改造、水冷壁等壁温测点、水平烟道积灰清理、空预器防堵塞、中高温烟气旁路改造和增加启动循环泵等措施,进一步提高锅炉低负荷下的稳燃能力,提高辅机设备运行的安全性,确保SCR脱硝系统正常投运、环保达标排放;重点进行汽机侧改造,通过冷再至辅助蒸汽联箱汽源管线改造,实行两台汽动给水泵同时运行,改造扩大冷再至辅汽联箱管线,更换更大口径的管线增强蒸汽输送能力,进而辅汽联箱能够满足所有热用户的需求,进而满足电网深度调峰要求。通过低压缸末级叶片安全监测系统加装改造,采用东汽最新研发的661低压模块,主要改造范围包括低压内缸、低压转子、低压1~4级动叶及隔板、低压汽封、分流环、导流环等部件,不断满足1号机组纯凝期调峰需要。通过汽轮机鼓风态温度场监测系统改造,对低压缸缸体打孔,安装一套温度监测系统,掌握小容积流量下汽轮机鼓风态流场特性情况,提高对机组运行可靠性。通过低压缸末级防水蚀喷涂改造,采用超音速火焰喷涂技术,对末级叶片进行采取叶片喷涂硬化处理,增强叶片抗水蚀能力。重点进行热控侧改造,不新增人机接口站,利旧DCS系统,增加新画面或者在现有DCS控制人机界面中增加监视测点,在DCS操作员站实现对新增测点的监控。另外,还对深度调峰后疏水系统、轴封系统、喷水系统的适应性,冬季间冷塔防冻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改造。在抓3号机组优化改造方面,虽然3号机组设备和工艺都比较新,但灵活性改造任务也比较复杂繁重,通过论证,确定了实现纯凝期机组最低发电出力由40%降至20%、增加电源调节能力13.2万千瓦的改造目标,在改造方案和技术路线上,重点抓好锅炉侧改造,通过对低负荷稳燃燃烧器改造,制粉系统、燃烧系统进行相应改造,以实现降低最低稳燃负荷的目的,燃烧器通过两级径向煤粉浓缩器+稳焰齿+浓淡强化分离技术,在有效降低主燃烧器区域NOx生成量的同时实现煤粉高效、稳定燃烧。通过对微油点火稳燃系统改造,不断提高锅炉低负荷运行时的安全裕量,在G层增加一层共6套微油系统,同步增加了微油煤粉燃烧器及变出力微油油枪,新增燃油、雾化系统、压缩空气系统以及控制系统改造,新增一次风测速系统、壁温监测系统、火检系统、助燃风系统等的改造。通过对SCR入口烟温提升改造,SCR进口烟气温度由不泄漏的382.64℃升高6℃达到388.68℃,相应的排烟温度升高约2℃,不会造成催化剂超温事故,旁路烟道挡板泄漏率可控制在2%以内。通过对精准喷氨改造,不断优化SCR烟道流场,实行SCR出入口多点监测,加装调阀、喷氨格栅分区精准自动喷氨改造,喷氨优化调整,实现精准喷氨提升最大脱硝效率。通过对尾部烟道吹灰器改造,针对用煤特点,在低温再热器出口位置布置4只蒸汽吹灰器,在相应位置增设检修平台,同时,新增满足锅炉20-100%负荷运行工况下的一路吹灰器汽源,保证锅炉低负荷工况下吹灰器的稳定投运,确保在20-100%负荷满足锅炉实现双吹。通过增加启动循环泵,有效提高给水温度约20℃,同步提高水冷壁进口工质温度,提高水动力的安全性。同时增加了水冷壁产汽量,减少屏式过热器壁温偏差,提高了受热面安全性。增加了1台494.7t/h的再循环泵系统,保证了机组深度调峰在~20%负荷时,饱和蒸汽经汽水分离器分离后进入过热器,疏水进入储水罐。重点抓好汽机侧改造,预防叶片开裂、叶片断裂等事故发生,通过叶片更换改造,针对3号机组后期需要深度调峰至20%THA负荷,对低压缸末级、次末级叶片进行更换能够提升机组的运行安全性。引进超音速火焰喷涂技术和设备,有效提升机组叶片的防水蚀能力。通过鼓风机监测改造,解决火电机组深度调峰中负荷率降低、机组进汽流量降低、导致火电汽轮机工作于小容积流量工况条件下出现鼓风现象、鼓风摩擦导致汽轮机叶栅通道局部出现高温区域、严重者将使得内缸受热变形、影响转静部件中心一致性、进而会威胁到机组的安全运行等问题。通过对低压缸改造、汽轮机鼓风态温度场监测系统改造,加装温度监控测点,掌握小容积流量下汽轮机鼓风态流场特性情况,提高对机组运行可靠性。通过对叶片振动监测改造,针对公司深度调峰、零出力改造、频繁启停、高背压改造等变工况运行需求,叶片的工作环境也是越发恶劣,特别是低压末级叶片,非设计工况会引起叶片涡流激振效应增强,叶片动应力会不同程度增高,从而增加了叶片断裂的风险。改造工程运用叶片振动在线监测系统,对叶片振动数据的采集、存储、分析,对叶片裂纹识别和疲劳风险的评估,通过叶片振动幅值,间接反映叶片动应力变化情况,并给出危险提示。通过对喷水系统改造,有效控制排汽区温度,防止过热引起的缸体变形等问题,为应对小容积流量下,低压缸鼓风超温恶劣环境,精确控制喷水流量,对喷水系统进行优化改造。为了便于调节和监视低压喷水减温流量,对原低压缸喷水减温系统优化改造。重点抓好热控侧改造,机组热控与锅炉部分改造、汽机部分改造和热控系统自身改造相互关联,本次3号机组深度调峰改造所涉及到的各工艺系统新增的IO点和被控对象将纳入3号机组DCS控制网段,通过3号机组DCS操作员站进行实时监视和控制。同时,将对DCS画面和逻辑组态及SIS系统进行相关的设计修改。本次灵活性改造相关项目的所有远程控制功能均在原3号机组DCS系统实现,不设置外挂控制器,确保改造后对原3号机组DCS系统的性能、可靠性无影响。通过锅炉侧涉及热控改造,SCR精准喷氨脱硝,新增12台分区气动调节型执行器在DCS系统的P&ID控制,脱硝出口CEMS更换;SCR入口烟温,新增1台高温烟气旁路调节挡板、1台高温烟气旁路关断挡板在DCS系统的P&ID控制;G层微油点火稳燃系统改造,G层新增6台微油点火器在DCS系统的P&ID控制;烟道吹灰器改造,新增4台蒸汽吹灰器、2台电动蒸汽吹灰控制阀在DCS系统的P&ID控制;增加启动循环泵改造,新增1台启动循环泵、1台调节型电动门、10台开关型电动门在DCS系统的P&ID控制。低负荷稳燃燃烧器改造,更换相应两层风箱两侧风量测量装置4套,新增相应两层12台煤粉燃烧器旋流叶片执行器在DCS系统的P&ID控制。通过对汽机侧涉及热控改造,汽轮机鼓风态温度场监测系统改造,增设叶片振动在线监测系统,DCS系统以硬接线方式为监测系统提供机组功率、低压缸排汽温度、低压缸排汽真空度等信号。对喷水系统进行优化改造,新增1台低压缸喷水调节阀在DCS系统的P&ID控制。通过对热控专业进行改造,对低负荷基础逻辑优化、主辅机保护逻辑优化、其它主要调节回路逻辑的优化、流程图及数据库等的优化及CCS等模拟量控制系统优化、性能试验、MIS/SIS相关系统同步优化,解决DCS控制逻辑未在50%Pe负荷以下进行连续运行调试,难以适应深度调峰模式下负荷指令变化速率、调峰宽度等新要求问题,不断提升AGC性能。重点抓好电气侧改造,针对频繁灵活性深度调节转变,温差往复变化,运行环境、交变电磁以及机械和振动等更加复杂的运行工况等更多不利因素交互作用情况,需面对转子绕组变形、绝缘提前老化、定子结构件松动磨损、定子线圈槽部固定松动等方面的压力,尤其是转子绕组,进行优化升级改造及检查。通过对定子及铁心改造,对定子进行评估,从多个角度评估绝缘状态,结合机组运行数据记录以及历次停机检修时的试验结果,得出整机绝缘系统的状态评估结论对定子状态进行状态评估和诊断。处理槽楔松动,采用双层高强度弹性绝缘波纹板,配合槽楔和楔下垫条,提升槽内径向整体弹性和支撑性,较好解决深度调峰灵活性运行导致槽楔松动。通过对转子及励磁系统改造,对转子及励磁系统状态评估,采用无损的检测分析手段,对服役机组转轴、护环、联轴器、槽楔等关键受力部件的使用状态进行检查,综合评价服役金属材料部件的适用性。励磁系统在发电机深度调峰运行工况下,现有设备可以满足输出电流、温升等要求。但是PSS功能的投入值一般在有功功率的30%-40%之间,需要评估PSS的投入值是否应该设置为深度调峰工况长期稳定运行功率值以下,并采用阶跃干扰试验等方法来验证PSS投入及反调效果。对转子绝缘系统改造,针对频繁深度调峰对发电机转子绝缘的影响,进行了优化和改进。比如:转子护环绝缘瓦由双层升级为多层复合式摩擦阻尼的绝缘瓦,绝缘和滑移性更高;槽衬和楔下垫条滑移层材料升级,进一步提高端部整体滑移顺畅性等。通过对辅助系统改造,主要是温度控制阀装置改造,满足发电机在20~100%额定负荷深度调峰运行时,发电机定子冷却水热负荷、氢气冷却器热负荷、密封油热负荷均在变化。

(五)高效益统领项目改造。历时近三年的1号、3号机组灵活性运行改造项目,论证充分、准备充足,主动吸收引进国内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多方寻求专业院所及专家的配合合作,总体布局上沿用“机组总体布置格局基本不变、主体结构不变,控制方式不变”的改造思路,保证实现改造预期目标前提下最大限度减少初投资、减少改造工作量,兼顾投资及收益,对原有主、辅机设备和系统做到尽量回收利用,严格把控标准,多手段控制投资成本,1号机组调峰补偿收益1534万元时,静态投资8302万元,年运行成本减少679.1万元,减少上网电费4.889元/ MWh。3号机组总静态投资为8140万元,工程总动态投资为8210万元。用最少的投入,赢得了最大的收益,不仅圆满完成了改造任务,而且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

(六)高要求确保项目成效。在1号、3号机组灵活性运行改造项目中,公司上下团结一心、目标一致,做好灵活性改造相关工作,确保了项目取得较好成效。其一是以务实的态度引进技术。公司各部门始终本着务实负责的态度,在选择改造技术及设备时,力避标新立异,杜绝好高骛远,而是立足于现实需要,立足于经济指标,立足于实用好用,进行全方位综合考虑、综合研究论证,该花的钱,不小气,该省的钱,坚决省下来。比如关于尾部烟道吹灰器改造,我们在3种技术路线中进行比较选择。而SCR入口烟温提升改造则比较了7种技术方法。其二是以负责的精神保证质量。千年大计,质量第一。这次改造,在工程论证设计、到组织施工、再到现场监督,对每一条管道、每一个阀门、每一块表计,无不要求设计精确合理、施工安装一丝不苟。对重要的技术节点,经过反复的工况实验,每一个改动,都给出充分的理由,制定明确的路径,最后达到技术效果。其三是以大局意识确保环保达标。这两次重大改造,在各个施工环节加强了施工安全和环保的管理,改造完成后,脱硝、脱硫、除尘等设备均可正常投入运行,目前五彩湾公司已基本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各项污染物排放均可达到国家、地方环保政策要求,改造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不会对公司内外环境产生较大影响。同时,为使本项目投产后能够安全、经济地运行,同时为保证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健康与安全,改造项目在劳动安全的设计中,结合公司的生产工艺及特点,尽可能将威胁安全的各种因素控制到最小或最低程度,做好各种技术措施和各种防范设施预案,从而有效保护了职工的安全。并做到劳动安全和工业卫生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并通过劳动、卫生部门组织的劳动安全和工业卫生设施的竣工验收。其四是以较好的指标促进安全发展。先后在2022年12月和2023年4月,由第三方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组织有关专家,对五彩湾公司1号、3号机组运行灵活性改造项目进行验收,验收结论为:1号、3号机组纯凝期最小出力为18%和20%;额定负荷均达到了《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关于下达我区“十四五”第批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项目的通知》(新发改能源[2022]12号)中的申报目标据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验收工作规范》的通知(新发改规(2022)9号)中有关技术要求,华电新疆准东五彩湾发电有限公司#1号、3号机组灵活性改造后机组灵活性调整能力评分为100分和88分。2024年1季度,一期机组30%及以下负荷深调18次,累计111小时;二期机组30%及以下负荷深调60次,累计191.5小时,成为电网稳定有力的电源支撑点之一,为新能源消纳和新型电力市场构建贡献了华电力量。截至2024年5月14日,五彩湾发电公司安全生产4186天;2024年年内135天,完成年度发电量40.6亿千瓦时(完成年度计划41.04%),其中一期完成14.7亿度,二期完成25.9亿度。未发生人身伤害、火灾、交通、设备及环境污染事件,未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各项安全指标可控在控,合理安排机组检修期间防磨防爆检查消缺,全厂连续8年无“四管”泄漏。荣获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评级一级企业,2023年全国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安全环保形势持续向好。

三、经验启示

在灵活性改造项目推进过程中,我们深刻感受到,#1号、3号机组灵活性改造项目两大工程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保质保量完成,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加强组织引领,依靠科技创新,充分发挥党员骨干和科技人才的积极作用,才能推动项目发展,达成改造目标。主要经验启示是:

得益于组织引擎为项目夯基垒土。两大机组灵活性改造项目,周期长、耗时多、投资大、工作量大,事关五彩湾发电公司的经济效益和转型发展,是五彩湾发电公司未来发展的强劲支撑。公司党委面对电力能源行业的新形势、新任务,主动容入新型电力系统,始终把两大机组灵活性改造项目作为重大工作内容,针对火电调峰保障带来运行方式变化,及时加强决策部署,通过充分调研论证,做足前期分析测算,制定了战略部署。加大人力支撑,扩大新招员工人数,同时创新员工培训模式,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尽快补充到项目改造一线。加大科技研究,成立项目组,并与科研院所和有关专家广泛联系,推动科研目标实现。加大资金投入,做细做实预算分析、成本把控,形成了一个组织有方、运转有序、推进有效的运转体系,为项目取得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得益于科技引擎为项目插上羽翼。科技创新是第一动力,1号、3号机组灵活性改造目标的实现,得益于公司始终用科技创新引擎“项目前期研究”,坚持不懈两大机组的锅炉侧、汽机侧、热控侧等进行改造优化,对改造项目和数据反复试验验证,对改造后的效果进行持续探索改进,为项目改造提升提供了基础支撑。得益于公司始终用科技创新引擎关键技术,无论是一期机组,还是二期机组,始终在行动上坚持边研究边实践,在理论上通过论文和专利总结推广,不断在科技创新中激发项目活力。得益于公司始终以示范引领为目标,全力推动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和国资委二期1025攻关任务示范工程的实施落地。同时,不断深化职工创新创效,加大职工“五小”成果的收集评选,发挥职工智慧,不断助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

得益于精神引擎为项目增添动力。1号、3号机组灵活性改造,无章可循,工程浩大,过程繁杂,给管理带来了极大压力。但五彩湾发电公司依靠广大党员干部咬定目标不动摇、奋勇争先创一流,依靠广大科技人员坚持不懈攻坚啃硬、探索创新,依靠全体职工群众坚定信心、砥砺奋进,全力以赴抓创新、保安全、提效益、促转型,才能一次又一次爬坡过坎,取得项目的步步推进,确保了两大改造项目目标的全面实现。

得益于机制引擎为项目保驾护航。制定了灵活性改造可行性研究报告,建立了项目协作运转机制,从决策部署、组织保证、人员支撑、项目运行等方面全方位提供保证。建立了问题解决机制,形成了问题调研、总结、汇报、处理闭环,及时调整处置灵活性项目改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项目顺利推进打通梗阻。建立了项目攻坚机制,以干部党员和科技骨干为统领,采取党建品牌创建、党员责任区和示范岗创建、科技人员领军挂帅等形式,对项目难题关键进行承包式攻坚克难,确保项目有序运转。建立了科研激励机制,对在科技创新中有特殊贡献的人员,按不同奖励类别实施精神、物质和绩效奖励,大力激发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断凝聚力量、形成合力,为1号、3号机组灵活性改造目标实现保驾护航。

(赵亚琴)中国改革报李振峰报道


 

[责任编辑:孔梵]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