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西部开发-中国改革报看西部开发,西部开发改革发展新闻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唤醒边疆荒滩的绿色革命 ——喀什地区盐碱地综合治理的生动实践

2025-04-22 11:27:28 来源:改革网 

从“白碱滩”到“棉花海”,从“撂荒地”到“聚宝盆”,喀什地区以759.2万亩盐碱地为试验场,用科技与实干书写边疆农业的逆袭篇章。

从“望碱兴叹”到“对症开方”“盐碱地治理,不能‘一刀切’。”过去两年,喀什地区对8个县盐碱地进行“全面体检”,将759.2万亩盐碱地按轻、中、重三档分类建档,构建全域盐碱地资源数据库。盐碱是植物杀手,只有少数耐盐植物才能在其中生存,喀什盐碱地航拍。同时,积极争取农业农村部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科技部“新疆绿洲节水抑盐灌排协同产能提升技术模式与应用”等项目支持,多方筹措各类资金,针对不同程度盐碱地,积极探索不同治理路径。

据喀什地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喀什地区创新推出“一县一策”,对轻度盐碱地实施冬灌压盐,在中重度区域引入暗管排盐、竖井排水等工程,盐碱地综合治理模式百花齐放。

伽师县应用这些技术措施,让1.2万亩棉田土壤含盐量下降30%,籽棉亩产突破400公斤,较治理前增长22.6%。岳普湖县打造“新时代坎儿井”输水控盐模式,疏通203.77公里排碱干渠,采用引水渠道+沉砂池+输水管道+田间工程、引水渠道+水库+稳流池+输水管道+田间工程两种灌溉方式,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40%。

巴楚县在国家级盐碱地综合试点项目中,采用微咸水综合利用模式,探索微咸水淡化处理技术,将矿化度大于10g/L的咸水用于南美白对虾养殖,昔日的“不毛之地”一跃成为“海鲜养殖场。”老百姓感叹道:“盐碱滩里长出了‘金疙瘩’!”

“抗盐尖兵”扎根“不毛之地”盐碱地“生金”,良种是关键。抓住“育种”和治地两个关键点,喀什地委、行署制定印发《喀什地区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方案》,科学安排目标任务、开发布局、技术路径。喀什地区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依托疆内外院士专家团队和本地“土专家”搭建盐碱地综合利用平台,收集鉴定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开展耐盐碱作物育种联合攻关,建立新品种“育一繁一推一用”技术体系,筛选出46个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抗盐尖兵”,建成种质资源库。喀什市帕哈太克里乡机械化收割海水稻。

在疏勒县塔孜洪乡吉格代艾日克拉村、麦盖提县昂格特勒克乡托万昂格特勒克村,试种京麦189,小麦亩产达到410公斤。有关专家指出,京麦189明显适宜盐碱耕地种植。新疆中农海水稻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在喀什市帕哈太克里乡先后引进116个耐盐碱的海水稻品种,历经4年试种,选择出适应喀什气候的4个海水稻品种进行大面积推广,亩产平均达到600公斤以上,盐碱滩飘起稻花香。

在伽师县试验田,中棉所96B棉花出苗率达80%,亩产较普通品种提高两成。中国农业科学院专家评价:“这些‘抗盐尖兵’扛住的不仅是盐碱,更扛起了边疆粮食安全的未来。”“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赢盐碱地治理,是一场与水土的持久博弈。喀什坚持“以水定地”,打出工程、科技、管理“组合拳”;实施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板结的土壤重现生机;建立154个耕地质量监测点,2024年耕地质量等级达5.17等,较治理前提升0.01等。

在麦盖提县巴扎结米镇的盐碱水养殖基地,养殖户艾麦提·艾麦尔提起地笼,澳洲淡水龙虾在水中跃动。咸水养虾不仅为养殖户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排出的尾水还能改良周边盐碱地。9月初的麦盖提县澳洲淡水龙虾试验养殖基地。吾司曼·麦麦提摄基地养虾人吴治军介绍,这些“沙漠海鲜”通过冷链货车源源不断发往乌鲁木齐等市场,实现了从盐碱地的“咸”到产业链的“鲜”的华丽转变。

喀什锚定更高目标,计划在2035年全年完成759.2万亩盐碱耕地改造提升,构建“棉粮主导、特色养殖、生态修复”三位一体产业链,打造涵盖粮油、瓜果蔬菜、畜牧养殖、林草、渔业等盐碱地特色产业,同时开发休闲健康农产品,提升盐碱地“土(盐)特产”竞争力。喀什的实践证明,科技赋能与系统治理结合,不仅能唤醒沉睡的盐碱地,更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

(喀什地区融媒体中心记者陈朝 陈昭淋 吴志远)

[责任编辑:孔梵]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