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西部开发-中国改革报看西部开发,西部开发改革发展新闻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乌苏市大棚种植这样解锁丰收密码

2025-04-18 15:33:41 来源:改革网 

今年以来,乌苏市各乡镇依托区位和资源优势,在特色种植上下功夫,在大棚经济上做文章,摸索出一年四季循环种植的模式,从“一季一收”到“多季多收”,把单一的产业变成了“多元经济”,保障了大棚四季不断档、月月不断供,使大棚“四季生金”,群众口袋“四季增收”。

4月16日,走进乌苏市哈图布呼镇水磨沟村天琪家庭农场的育苗大棚,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映入眼帘。辣椒、西红柿、黄瓜等各类蔬菜苗郁郁葱葱,长势喜人。种植户马新福正忙着起苗、装箱、装车,准备将培育好的蔬菜苗运往集市。

“这8个大棚共培育了西红柿、辣椒、茄子等25万株菜苗,每年3月至4月是销售旺季,种植户和客商都来我这选购秧苗,收益很可观,村‘两委’和党员干部也会来帮忙,确保及时供应市场。”马新福说。

据了解,马新福最初仅培育少量菜苗供自家使用,后来发现周边村民对优质秧苗的需求逐年增加,便逐步扩大育苗规模。经过多年实践,他摸索出一套高效育苗技术,培育的菜苗成活率高、抗病性强,加之价格实惠,深受本地及周边乡镇农户的青睐。

“秧苗销售结束后,这些大棚会立即改种时令蔬菜,5月底至6月初就能上市,实现‘一棚两用’,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马新福说。

近年来,乌苏市哈图布呼镇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鼓励农户发展设施农业,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推动育苗、种植、销售一体化发展。

乌苏市哈图布呼镇党委委员、宣传委员银志华说:“天琪家庭农场不仅带动了本村育苗产业发展,还为周边农户提供了就业机会。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广‘一棚两用’高效种植模式,培育更多像天琪家庭农场这样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设施农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4月16日,在乌苏市百泉镇榆树村温室大棚内,首批试种的玉米种子已成功破土而出,嫩绿的幼苗整齐排列,为春日的村庄增添了勃勃生机。

“以前种地靠天吃饭,现在大棚里就不用担心这些问题了。玉米采收后还可以轮作冬菜,进一步提升大棚利用率,荒地变成‘聚宝棚’。”乌苏市百泉镇榆树村村干部付晓玲说。

2025年,乌苏市百泉镇榆树村党支部以“党建引领集体经济”为抓手,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决议,自筹资金30万元,建成占地12亩的5个现代化温室大棚群。项目启动后,村“两委”带头参与土地平整、设施安装,仅用20天便完成建设。并通过选种、智能温控系统等科学种植方式,实现了高效精准地种植管理,极大提升了作物的生长效率。目前幼苗已发芽,长势均匀,预计6月底即可采收,较传统大田种植提前1个月上市。

“温室大棚能有效克服本地春寒长、降水少的劣势,实现反季节种植。此次试种的玉米种子成功发芽也为全村探索高效农业、壮大集体经济打开了新局面。今后,我们将继续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乌苏市百泉镇榆树村党支部书记刘兆全说。

4月16日,乌苏市百泉镇普尔塔村种植户王懿家中的羊肚菌种植大棚也迎来了首个采收季,一簇簇形似“小伞”的羊肚菌破土而出,蜂窝状的菌盖饱满厚实,呈现出一派丰收景象。

“羊肚菌种植周期短、效益高,比传统作物划算多了!在管理上需要有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适合家庭小规模种植,明年我们计划扩大种植面积。”王懿说。

据了解,王懿去年11月在自家庭院搭建简易大棚试种羊肚菌,投入7000多元,通过温度湿度系统和光照精准调节棚内环境,经过四个月的精心管护,目前鲜菌产量喜人。按当前市场价300元/公斤计算,首批采收的羊肚菌已销售5公斤,实现收入1500元。

乌苏市百泉镇普尔塔村党支部书记尹泽华说:“羊肚菌的家庭化种植不仅使农村闲置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也为村民开辟了致富新路径,今后,普尔塔村计划推广‘庭院经济’模式,带动更多农户参与,打造特色菌类种植示范点,不断增加群众经济收入,推动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

( 木叶沙尔 喜金霞)中国改革报李振峰报道


[责任编辑:孔梵]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