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帕米尔高原的褶皱间,养殖柯尔克孜羊始终是牧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如今,这一古老畜种正通过现代科技赋能,焕发出新的产业生机。近日,记者走进柯尔克孜羊主要养殖区之一的乌恰县托云乡,一场“从基因到市场”的品种改良革命,正在悄然重塑高原牧业版图。
传统牧业遇瓶颈科技破局开新篇
柯尔克孜羊是乌恰县畜牧业的“金字招牌”,其肉质鲜美、耐高寒的特性深受市场青睐。然而,传统养殖模式下,种公羊利用率低、良种覆盖率不足、养殖成本高等问题制约了产业规模化发展。
近年来,乌恰县积极探索柯尔克孜羊品种改良路径,引入“同期发情+人工授精”技术,将传统“靠天养殖”转变为“计划生产”,推动柯尔克孜羊养殖从“传统散养”向“科技集约”跨越,为产业升级按下加速键。
托云试点见成效 全县推广见真章
作为技术推广“试验田”,托云乡交出一份亮眼答卷。2024年,托云乡共完成1000余只母羊的同期发情、人工授精工作,显著缩短了生产周期,降低了养殖成本。改良后,每只羔羊的市场价值提升100多元,切实推动了托云乡畜牧产业从“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型。
托云乡畜牧工作负责人买买提衣沙·阿吾塔洪介绍道:“我们对全乡123只特级种公羊和194只一级种公羊进行统一管理,通过集中饲养和科学配种,淘汰劣质羊群,确保每只后代都能继承最强的遗传基因。改良后的柯尔克孜羊成活率更高,体格更加健硕,毛色更加统一,产肉性能更好,市场溢价显著。”
以托云乡的成功经验为蓝本,乌恰县在各乡(镇)推广柯尔克孜羊“同期发情+人工授精”技术,打破自然繁殖周期限制,通过激素调控使母羊集中发情,结合人工授精技术精准配种,实施“两年三产”高频繁殖,缩短柯尔克孜羊生产周期,繁殖效率翻倍,错季出栏,确保优质资源最大化利用,提高养殖效益,促进农牧民致富增收。数据显示,2024年,乌恰县畜牧业产值同比增长6.2%,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72.22%,成为牧民增收的“经济引擎”。
种源保护筑根基绿色转型谋长远
“畜牧发展,良种为先。”为进一步加强柯尔克孜羊核心种群的保护、开发、利用,结合稳边固边兴边和牧业县发展,2025年乌恰县投入650万元援疆资金,实施乌恰县产业融合发展柯尔克孜羊核心种群繁育中心建设项目。该项目投运后,繁育中心将向全县各乡(镇)提供优质种公羊。通过品种改良技术,提升柯尔克孜羊生产性能,优化畜种结构,推动乌恰县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同时,该项目创新运用的“牧光互补”+“天然草场免耕灌溉”技术,将为繁育中心提供清洁能源,为草场灌溉提供稳定水源。这也是乌恰县恢复天然草场生态、推动畜牧业向绿色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尝试。
从雪山牧场到现代羊舍,柯尔克孜羊的“基因升级”不仅是一串增长数字,更折射出边疆牧业的转型智慧——用科技激活传统资源,以生态护航产业振兴。当帕米尔高原上的牧羊人开始讨论品种改良,这场静悄悄的“牧业革命”,正为乡村振兴写下生动注脚。
(全媒体记者崔路遥 通讯员 巴依哈孜·艾尔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