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西部开发-中国改革报看西部开发,西部开发改革发展新闻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蒙古族毛纺织及擀制技艺:传承百年的民族瑰宝

2025-04-15 17:25:56 来源:改革网 

和静是一片拥有深厚历史的多民族聚居地。在这片土地上,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及独特的地理人文条件,孕育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经过千百年岁月的沉淀与洗礼,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为了这片土地上的瑰宝。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苏布赛,将带你走进她和毛纺织及擀制技艺的那些鲜为人知的“非遗故事”。

image.png

和静牧区普遍海拔高、温差大,比较寒冷,养的羊毛质好,具有很好的防寒、防潮、保暖效果,是适用于擀毡制作工艺的原材料。人们不仅用羊毛撵毛线,而且还擀成毛毡,夏季隔潮、冬天暖和,使用极为普遍,是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稀罕物”。毛纺织及擀制技艺是蒙古族的传统技艺,是蒙古民族发展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文化烙印,具有很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走进非遗传承人苏布赛的家庭工坊,满眼都是手工制作的毛纺织及毛毡制品,传统的毡帽、毡靴……,具有现代元素的针线包、手机袋、背包……,让人目不暇接。今年66岁的苏布赛自幼在姥姥、妈妈的影响带动及耳濡目染下,自7岁左右就喜欢上了毛纺织及擀制技艺,经过不断学习及刻苦专研、参加培训等方式使得这门技艺日益精进、炉火纯青,近60年的“打磨”已成为当地知名的擀制高手,通过擀毡不仅能自给自足,部分还能销售增加收入,也顺利成为家族第三代传承人。“我从小就喜欢毛纺织和擀毡,和我姥姥和妈妈学习,长大后又参加各种培训,提高自己的技术,现在我很好的传承了他们的技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毛纺织及擀制技艺(蒙古族)的代表性传承人苏布赛向笔者讲述。


擀毡就是毛纺织及擀制技艺的很重要的织造工艺,作为自治区级传承人的苏布赛对于擀毡工序是镌刻在了心里,经过选毛、弹毛、铺毛、压辙、擀帘、整形、晒毡等10多道工序,全部以手工操作来完成,用整整7天时间做成的毡靴就是她的代表作品,整个靴子是一体的,没有拼接没有缝补,这时的毡靴还是白色的,颜色、样式单一,之后还需经过染色或者补缝皮毛,增加美观和实用性。它的传承可以见证和静蒙古族文化中居住、服饰、地域等变迁,更能佐证蒙古族人在和静的生活状况和民间技艺特点,这些也是他们记忆中挥之不去的印记。擀毡种类较多,按颜色分,有纯白毡、花色瓦青毡等;按用途分,还可以分为毡帽、毡靴、毡垫等。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毛毡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面对这样的境况,苏布赛仍坚守初心,将这一非物质文化默默坚守60余载。

image.png

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毛纺织及擀制技艺(蒙古族)的代表性传承人苏布赛说:“这门手艺我已经坚持了60多年,也是埋在我心底的回忆,舍不得放下  今后我一定会将这门技艺继续传承下去 让它发扬光大。”

如今她年逾六旬,不仅熟练掌握传统技艺,还积极探索创新,始终潜心钻研,把传统的毛纺织擀制技艺加入诸多现代元素和功能,不仅美观耐看还很适用,焕发出新生机,吸引诸多年轻人的喜爱,手把手带出了30多名徒弟。

苏布赛的徒弟乌仁其米克:“我在老师这里学了10余年,现在也还经常过来请教老师,她的技术很全面,传统里融入了现代元素,我们年轻人真的很喜欢,所以今后我也学习老师要带徒弟,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给予苏布赛精湛的技艺、传承的贡献,2015年被苏布赛评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9年被评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毛纺织及擀制技艺(蒙古族)代表性传承人,对于这项荣誉她感觉身上的担子和责任更重了,虽然近古稀之年,但今后传承非遗的决心和信心倍增,想为和静县文化发展出更多力。

毛纺织及擀制技艺(蒙古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苏布赛说:“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是我的心还年轻的了,我今后还要带更多年轻人,把这个手艺给他们传承下去,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image.png

目前,和静县已有2人评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3人评为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30人评为州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72人评为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2项,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名录12项,州级非遗代表性名录95项。和静县将积极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支持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将非遗体验融入景区、社区和校园。通过这些举措,不仅实现了非遗资源从“静态”保护向“活态”传承的转变,也极大丰富了游客的旅行体验,提升了和静县旅游文化内涵。

image.png

和静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副局长朱斌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非遗文化传承是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保护并传承好非遗文化可以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今后我们将继续深入挖掘和静县非遗资源,对每一项非遗技艺和文化内涵开展更为细致的研究和记录,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拓展和静非遗的影响力,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贡献更多和静力量。”

李书玲 阿斯彦)中国改革报李振峰报道


[责任编辑:孔梵]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