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阵春雨过后,湿润的空气飘着梨花、桃花香。在巴中市恩阳区上八庙镇一幅热闹的春耕景象图纷呈展开。白色的蔬菜大棚连成一片,村民们正小心翼翼地将小米椒苗从大棚里移栽到一垄垄覆盖好薄膜的土壤上。
在上八庙镇9个村(居)的1500余亩土地上,200多名村民抢着好天气,繁忙地移栽着辣椒苗。
小米椒,为何成为上八庙镇的“香饽饽”?一段政企紧密合作的故事成为当地人们的佳话。
试种300亩后的惊喜
上八庙镇位于恩阳区北部山区,有9个村(社区),地势北高南低,平均海拔约630米,属于典型的旱山镇,农业生产主要靠种植土豆、玉米等抗旱农作物,附加值极低。当地群众也曾探索种植核桃、柑橘等经济作物,但却以失败告终。
针对村民发展信心不足、劳动力短缺、资金匮乏等实际问题,镇党委政府多次调研论证,指导9个村(社区)各出资2万元,组建上八庙镇强村公司,抱团发展产业。
改变发生在2022年初,上八庙镇党委政府从做蔬菜生意的浙江人手里获知,乐山市沐川县人黄月胜从事小米椒种植、销售已15年,在乐山、资阳、绵阳、河南等地建有育苗基地,有9个省级优质小米椒的代理权,掌握着全国一线销售市场信息。
何不种小米椒试一试?在镇党委书记、镇长的多次动员下,黄月胜来到了上八庙镇。“我到镇上一看,全镇的土壤是风化土,盖膜后抗干旱,光线也非常充足,最适合种植小米椒。”黄月胜心里很兴奋,当即在恩阳镇注册成立巴中市椒满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并与镇强村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公司负责统一提供种苗、统一技术指导和统一签订保底合同,统一收购外销,不和群众直接打交道;强村公司与村集体合作负责流转、开垦撂荒、平整村民土地、组织村民到小米椒园区务工,开展日常管护、采收等工作。
当年3月5日,首批300亩闲置土地全部栽上“泰焰”系列小米椒。“这种小米椒由泰国培育,由河南育苗基地育种。”黄月胜意想不到的是,到了7月采摘季节,上八庙镇的小米椒最高亩产量达4000多斤,采摘期从常规10月初延至11月底,且小米椒光泽红亮、个头饱满,品相胜过乐山、绵阳等种植基地,上八庙小米椒在市场上一炮走红,备受商家欢迎,批发价也高达3元/斤,当年全镇辣椒产值达200多万元。
种植规模翻番后的成功
初尝甜头后,黄月胜和镇强村公司都振奋不已。2024年,镇强村公司利用闲置的大棚、老村委会、废弃砖厂等,将小米椒种植规模扩大到1000余亩。
小米椒生产规模扩大了,如何保证品质?2024年初,黄月胜和镇强村公司协商,双方共同出资70万元,在上八庙镇建设集分拣、筛选、冷冻、烘干、仓储、物流于一体的小米椒初加工厂房,日烘干鲜椒12吨;充分利用废弃的大棚,建起29亩、年产300万株的65个小米椒育苗基地。
当年,以上八庙镇为核心的小米辣产业得到蓬勃发展。辣苗供应至恩阳全区,外扩到了绵阳、广元、南充等地,干辣椒产品畅销至成都、重庆、长沙、广州、上海等九个大中城市,小米辣加工房承接烘干辣椒业务370余吨,收购并发出鲜椒420余吨,在一个不起眼的小镇废旧厂房内创造出1200多万元的交易额,村集体直接收益近200万元。
插上科技翅膀后的腾飞
2025年,上八庙镇小米辣种植规模扩大到1500亩,辐射到恩阳区以及南江县、巴州区,绵阳、广安、重庆等市州。大规模种植,如何保障技术指导到位?黄月胜让儿子黄金涛长期驻守在上八庙镇,他则专门负责其余各地技术指导,采取由公司专业技术人员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在每个村(居)培养一个产业技术人员,专职负责本村(居)的种植技术。
“我们今年准备投资130万元,新增加一条日烘干量达30吨的辣椒烘干线。”黄月胜介绍,“准备利用辣椒杆做燃料,在上八庙镇兴建生物颗粒燃料加工厂一个,不仅满足自身烘干线燃料需求,减少电的使用,降低烘干成本,还可以外销生物燃料,为村集体多出一个创收项目。”
面对小米椒产业,上八庙镇党委书记蒋璐燕一样信心满满:“通过2年多的小米椒产业发展,我们探索出了‘龙头企业+强村公司+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真正实现了企业获利、村集体增收、群众致富的目的。”蒋璐燕透露,下一步,上八庙镇将利用已建成的千亩小米椒产业园,联动其他县区、乡镇共同合作建立更多、更稳定的辣椒生产保障供应基地,着重在产品加工、研发等方面着力,开辟川东北辣椒产业新蓝海,将上八庙镇打造成为川渝地区新的辣椒批发领地,建立起集育苗、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体系,真正将上八庙镇建成“小米椒魅力镇”。(黎大金 彭俊勇 孙艳红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 高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