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市首场医保数据定向发布活动举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新都区中医医院进行了现场分享。作为全市仅有的两家发言医疗机构之一,新都区中医医院党委书记王瑷萍的发言引发了全场嘉宾关注——通过医保数据应用的创新实践,区中医医院在短时间内交出了一份“五降两升”的亮眼成绩单:门诊次均药费、住院次均药费等五项指标同比下降,医疗服务收入和患者满意率实现双提升。
新都区中医医院门诊部
这是基层医疗机构数字化转型的全市样本,更是新都区医疗服务在打造成北医疗高地进程中的又一答卷。
当把脉遇上大数据
患者就诊变得更方便了
在新都区中医医院的中医门诊现场,新都市民张凤华正体验“数智复诊”服务。“数智复诊”服务是通过智能辅助诊疗系统,能智能辨证、智能开方,为坐诊专家提供参考方案。“现在看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国医大师的经典名方。”张凤华道出了医院数智化转型带来的变化。
这种改变源于该院率先构建的“三医协作”机制。通过搭建中医“智能云”平台,将医保运行数据与临床诊疗深度对接,实现了从经验医学到数智医学的跨越。对此,王瑷萍介绍:“我们建立了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全流程数据监控体系,这就像给每个诊疗环节装上了‘智能导航’,既能规范医疗行为,又能精准控制成本。”
把政策写成应用题
医保审核窗口
在医院药房,一名药师正在扫描药品追溯码。“现在医院院内制剂不仅被纳入了医保报销,还调剂推广到省内多家中医医院使用。”该药师所说的,正是成都市医保局制定的对中医类别医院的政策倾斜——16种中药制剂进入医保目录,让传统验方焕发新生。
这样的创新在DRG支付方式(即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是一种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旨在通过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提高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改革中体现得更为明显。作为全市首批获得中医类别医院0.1%系数加成的医疗机构,该院儿科、老年病科等特色专科成功创建为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单位。“我们像解应用题一样研究医保政策,把支付规则转化为发展动能。”王瑷萍说。
区中医医院列出了一组数据:新都区中医医院连续四年病组分值付费考核正向盈余,累计获得改革激励资金超900万元,而这些“政策红包”又被反哺到中医药人才培养和专科建设中,形成了涓涓不断的源头活水。
2100条规则守护百姓“钱袋子”
在医院的信息系统内,植入4大类2100余条智控规则。医院的医保专员正在处理一条条门诊、住院医嘱预警:“系统自动识别、及时提醒诊疗医师。”该专员表示,这种“院前准入——院中预警——出院审核”的全流程管理模式,使智审扣款同比下降77.6%,既守住了百姓“钱袋子”,又在一定程度上倒逼医院进行医疗质量提升。
新都区中医医院结合落实改革的工作实践,从数据导航、政策赋能、智慧治理三个维度阐述了医保数据对中医类别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助推作用。
“新都区中医医院的医保数据应用不是单兵作战,而是系统工程。”在成都医保数据定向发布活动现场,相关专家分析指出,新都区中医医院通过医保员体系建设,构建医保、医疗、医药、运营、物价、信息等部门MDT团队创新,实现了医疗、医保、医药数据的深度融合,“这种‘三医协同’的新都实践,为全市基层医疗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借鉴样本。”
区医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区中医医院在率先落地医保改革任务、医院转型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都形成了可推广复制的探索经验,在此次活动中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同台竞技,更展现了新都医保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服务群众为宗旨,擦亮高质量发展的幸福底色。
“接下来,区医保局将不断挖掘医保数据的高位价值,打造现代医院智慧治理应用场景,促进医保在现代医院的共治共建。”该负责人说。
让数据跑出民生温度
区中医医院外景
一组组数据背后,是鲜活的民生温度。在创新实践的背后,是新都区打造成北医疗新高地的决心。2024年,新都区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连续3年上升、接近80%。成北新消费活力区医养中心等3个医疗项目竣工,区医院、区中医医院获评全省智慧三星医院,区二医院、区三医院获批三级综合医院,区中医院儿科、老年病科入选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单位,医疗资源加快扩容提质。
“我们把医保数据应用纳入智慧城市建设整体规划,目的就是让数据多跑路、患者少跑腿。”新都区卫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如今,随着中医智能云平台向基层医疗机构开放共享,患者电子健康档案实现动态管理,区域就诊率也逐步提升。“从‘治病’到‘治未病’,从‘信息化’到‘数智化’,变的不仅是技术手段,更是医疗服务供给方式。”王瑷萍透露,下一步,新都区中医医院将聚焦数据价值,深化“中医医院服务和运行统计数据综合评价体系”建设,助力医保在现代化医院的共治共建;聚焦精细管控,实施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中医临床路径管理,助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聚焦基金管理,探索建立多模态诊疗映射平台,不断提升基金使用质效,让“病有良医”的承诺化作群众触手可及的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