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长假,表妹打电话节日问好,同时也分享假期的快乐。电话那边人声鼎沸,肆市繁华,我能感觉到这个假期带给人们少有的幸福和快乐。我告诉她,假期没有离开过可克达拉,一直宅在家里,晒太阳喝茶看书。表妹难以置信的同时,对我正在读的书很兴趣,因为能让人长假不出门,宅家阅读的一定是本好书。
在可克达拉品读《可克达拉之恋》,就像给我讲生在陕西,长在陕西时的那些家乡故事一样,更能身临其境,易于共鸣。于是表妹坐在西安大唐芙蓉园的咖啡厅里,我躺在阳台的摇椅上,相隔千里,一起品读《可克达拉之恋》,膜拜那个英雄群体的荣光。
2013年,为纪念兵团四师六十六团建团60周年,团场举办了首届“感动团场十大人物”评选,离休干部、老兵闫欣秋和他当时已故17年的妻子、该团学校老校长闫秀珍同时入选,团场宣传科委托我撰写颁奖词。一位离世多年的老人依然受团场职工群众爱戴,并与丈夫一起成为“感动团场十大人物”之一,这在六十六团是绝无仅有的。因此,我查阅了众多资料,这是我第一次深度接触《可克达拉之恋》的创作原型闫欣秋和闫秀珍老人,近距离触摸那段艰苦岁月中的英雄群体,不由得肃然起敬。
2015年冬天,闫欣秋老人在双腿有疾、行动不便的情况下,蹒跚来到学校找我,说要给我引荐一位知名作家,同时希望我提供帮助,召集一些曾经见证学校创建和发展的老人实地采访,为筹划中的《可克达拉之恋》小说搜集素材。
吴扬才,1963年入伍,1968年入越作战一年。1974年转业,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大学教授,曾在武陵大学和湖南大学执教,系《可克达拉之恋》的第一作者。
闫欣秋,1949年参军,后随王震将军进疆,l954年转业到五〇农场工作,即现在的六十六团,历任文化教员、政治干事、科长和团工会副主席等职,高级政工师,摄影师。曾荣获“兵团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兵团屯垦戍边劳动者奖章”等多项荣誉称号,并两次进京参加表彰大会,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是《可克达拉之恋》的第二作者和小说主人公晏春秋的创作原型。
闫秀珍,1949年参军,16岁的她相识当年20岁的闫欣秋, 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同年,两人随大部队从山西太原市徒步行军进入西北战场。那段时间里,两人吃饭、行军都在一起,在枪林弹雨中产生了懵懂的爱情。同年闫秀珍返回太原读书,闫欣秋随部队进入新疆,辗转驻扎在了伊犁惠远。遥远的距离更加深了他们的感情,经历八年鸿雁传书,终于等来了爱的奔赴。1957年只身一人,长途跋涉,熬过了十多天的旅程,来到了当时还是苇湖碱滩的五〇农场。在简陋的地窝子里与闫欣秋结成连理,并以自己的聪明才华,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投身教育事业,是小说《可克达拉之恋》主人公严袖珍的创作原型。
为了不影响我们正常的工作,吴杨才和闫欣秋两位耄耋之年的老人,到办公室、宿舍和教师家中,与大家聊往事,拉家常。提及老校长闫秀珍,大家啧啧称赞,对于她的优秀事迹如数家珍。有人还献出珍藏多年的照片和笔记,为《可克达拉之恋》的写作提供了大量珍贵的素材和背景资料,作为陪同者,我一次次被感动着。
人常说:“要作文,先做人;不做人,莫作文。”一个人如果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缺乏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就不能写出健康向上、反映新时代新风尚的作品。吴扬才、闫欣秋是那个伟大时代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作为《可克达拉之恋》的作者和人物原型,必定使作品充满正能量和生命力,一部优秀作品的诞生便有了必然性。
“有一首动听的歌叫《草原之夜》,它诞生在可克达拉大草原,被誉为‘东方小夜曲’;有一位英俊的小伙叫晏春秋,他见证了它的诞生,并在第一时间用琴声向远方传出了这天籁之音;有一位美貌的姑娘叫严袖珍,她被这天籁之音所吸引,不畏艰辛千里迢迢来伴晏春秋的琴声。从此,二人尽情唱和,在这里‘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2016年临近春节时,闫欣秋老人给我发来了《可克达拉之恋》的电子版初稿和小说的内容梗概。
当时我正在湖南出差,没有电脑,也只能对着小小的手机屏先睹为快。因为是初稿,很多的句子和故事还略带瑕疵,需要打磨,但作者的创作效率和文字功底让人敬佩。
2017年,《可克达拉之恋》第一版在大雪纷飞的隆冬正式出炉,经过修改后的《可克达拉之恋》更加精美。小说以可克达拉的开发、建设为着眼点,讲述了男主人公从内地通过参军来到可克达拉,女主人公为了爱情,放弃了自己在内地的高薪、受人尊敬的工作,追随男主人公来到可克达拉,和男主人公一起投身到可克达拉的建设之中。不仅如此,他们的子女、好友以及好友的子女长大后也纷纷来到可克达拉,为可克达拉的发展、建设贡献自己的智慧和青春。全书共八个章节,22万字,小说语言质朴,娓娓道来。作者惜墨如金,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把更多的笔墨用在描写第一代兵团人仗剑扶犁、屯垦戍边的故事里,一字一句包含着亲历者的真挚情感,传递着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共鸣。
小说《可克达拉之恋》描写的是两个人的故事,却承载了一个时代和一个群体的共同记忆。无论是小说的作者还是小说中的主人公,他们都近在咫尺,立在纸面,让我有着神奇的穿越感。以至于在此后的每一次文学社讲座中,我都会谈到这本书,给大家推荐这本书,除了作品的文学价值外,更重要的是小说承载的社会价值,作者以亲历者的身份,记录下关于那个时代英雄群体最鲜活的记忆。
2022年春天,可克达拉市的积雪还在消融,我带着江苏援疆干部和江苏科技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一起前往66团慰问老军垦,看望老军垦闫欣秋老人,面对来自江南的这些生疏似乎又不陌生的面孔,尤其是听到他们说话的口音,老人忽然来了精神,给我们讲述了一段有关上海支边青年的故事。
陆家骥,上海支边青年,在66团子女学校工作期间,老校长闫秀珍慧眼识珠,对陆家骥老师关心备至,无论工作生活,对于陆家骥老师来说,闫校长就是的良师益友,这份情谊难以忘怀。即使陆老师返回上海多年,他也不忘师恩。在回66团母校期间徒步上山祭奠老校长闫秀珍,在她的墓碑前黯然垂泪,默立良久,感动同行的师生相邻。回到上诲后的陆家骥老师更加怀念这份战亦师亦友革命友谊,去世前给爱人孙亚琴留下遗嘱,希望去世后把骨灰送回兵团,埋葬在天山脚下66团,埋葬在老校长的身边,陪伴她继续守护边疆。闫欣秋老人感动不已,欣然答应,虽然因距离和当时疫情等因素的影响未能如愿,但这份重情重义,亦师亦友的深厚战友情成了流传在当地的一段佳话。闫欣秋老人讲的云淡风轻,但听得人却深受感动,我看到了大学生眼中含着的泪花。
再读《可克达拉之恋》,原因是这本书对我来讲极易引起共鸣,毕竟我也是从陕西到兵团工作,且在主人公所在的团场,所在的学校,如今闫秀珍当年栽下的白杨树已经合抱难围,她的学生也是桃李满天下,她所创建的学校也是远近闻名。
2022年初夏,闫欣秋老人为可克达拉市金山实验学校图书馆捐赠了一批图书,捐书的现场,师生们聆听了老一辈军垦人的英雄故事,师生们争先恐后的希望闫欣秋老人在他们的书上签名,援疆干部常建军同志眼含泪花,他感动的说:《可克达拉之恋》是一个英雄群体的共同记忆,是一个时代宝贵的精神财富,他要把这本书带回江苏去,把严老的故事讲给他周围的人,让他们知道半个多世纪以来兵团人为之献身的屯垦戍边千秋伟业和军垦人呢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兵团精神。
一个没有精神世界的人是空虚苍白的;一个缺乏信仰和精神支撑的群体是涣散无力的。我们需要铭记兵团那些艰苦创业的光荣历史,需要传承兵团人积淀下来的、符合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的精神。在兵团建设和可克达拉市快速发展的今天,《可克达拉之恋》不失为一本好书,它激励着每一个读者和兵团建设者继承传统,开拓创新,把可克达拉市建设得更加美丽。
(新疆兵团第四师可克达拉市金山实验学校 赵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