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喀什广袤的大地上,正值春耕时节。岳普湖县阿其克乡艾肯博依村党支部书记刘建国忙碌地穿梭在小茴香种植现场,向村民讲解着小茴香的种植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群众利益无小事,你只有走到家里、地里,才能看到大家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才能对症下药解决实际问题。”刘建国骄傲地说。
90后的刘建国,2018年从山东临沂大学毕业后,毅然加入西部计划志愿者队伍,奔赴5000公里外的岳普湖县。扎根南疆7年,他从扶贫办信息员成为乡村振兴一线的村党支部书记,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青春誓言。
初到岳普湖县,语言差异、气候干燥等挑战接踵而至,但他迅速调整状态,虚心向同事请教,深入农户家中调研。在脱贫攻坚关键期,他积极参与制定产业扶贫方案,推动政策落地,与同事们共同完成全县扶贫数据系统建设,助力岳普湖县如期脱贫摘帽。
艾麦尔·吾普尔至今还记得脱贫攻坚时帮助过他的刘建国,“我妻子患有恶性肿瘤,医疗费用巨大,家里的收入也只有靠一些土地种植和养殖来维持。刘书记知道后,经常到我们家帮忙,帮我的妻子申请了临时救助金,还帮我找到了在乡食堂做厨师的稳定工作。”艾麦尔回想起当时的情景,依然饱含泪水。
志愿服务期满后,刘建国选择留疆考取内招生,继续投身乡村振兴事业。2023年,他来到阿其克乡艾肯博依村任党支部书记。一到村里,他便结合当地光热资源优势,推广“小茴香+棉花”套种模式,引入精量播种、膜下滴灌等技术,实现亩产增收30%以上。同时,他发动群众发展牛羊养殖产业,通过政策补贴确保每户增收超万元。
对于乡村振兴,刘建国有着自己的思考。“乡村振兴需要上下全力协动。政策和财政资金要落到实处,并加强监管;要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产业;打造良好营商环境,积极配合上级招商引资;还要打造好干实事的村委班子……”这些密密麻麻的乡村振兴“法宝”记在了刘建国的工作笔记上。
在基层工作中,刘建国与有业务来往的古再丽努尔·阿卜都热曼相知相爱,组建了他们的小家庭。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人看在他有了得力助手的份上,也慢慢解开了起初不愿意他来新疆的心结。
从志愿者到基层干部,刘建国始终践行“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他坚持学习党的“三农”政策,创新提出“党建+产业”发展模式,带领村民成立合作社,注册特色农产品商标。面对家人曾有的担忧,他用自己的成长和第二家乡的变化证明:边疆不仅是奉献之地,更是实现价值的热土。
展望未来,刘建国充满信心:“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我们都是追梦人。只有把爱岗敬业的精神写在田间地头,才能不辜负党组织的培养和乡亲们对我的信任。我将团结带领全村人民,坚定信心,攻坚克难,真抓实干,努力将艾肯博依村建设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
(雷木果 罗丹)中国改革报李振峰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