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四川省第三批四川省岗位学雷锋标兵杨军
近日,第三批四川省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和岗位学雷锋标兵名单发布,广元市苍溪县聚爱救援协会会长、苍溪县红十字救援大队大队长杨军入选岗位学雷锋标兵。
从事志愿服务10年来,杨军接过雷锋精神的火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退役不褪色”的军人本色,用志愿服务书写着新时代退役军人的责任与担当,他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他先后获得“国家模范退役军人”“四川省百名优秀志愿者”等荣誉称号。
图为苍溪县聚爱救援协会(中间为杨军)
从军营到社区:永不褪色的军魂
“喂你好,这里是苍溪县红十字救援大队。”
“老人走失,68岁,身高1米6,男性,与家人有过争吵。”
“好的,我们马上出队!”
像这样的救援电话,杨军一年不知道要接多少次。10年来,杨军组织总队及各乡镇中队成功打造“县域半小时公益应急圈”,先后带领队员参加各类抢险救援、志愿服务等工作3600余次,挽回人民财产损失8000余万元,得到了当地百姓们的一致好评。
杨军出生在军人家庭,1994年12月,18岁的杨军带着家人的嘱托,到四川武警总队达州支队服役,成为一名光荣的武警战士。1997年11月退伍,杨军脱下心爱的军装。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毅然选择投身志愿服务,“在部队是为人民服务,退役了照样能为人民服务。”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
弘扬雷锋精神,永葆军人本色。从最初加入苍溪红十字聚爱救援队成为一名普通志愿者,到后来组建应急救援队,杨军始终保持着军人特有的纪律性、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每一次志愿服务中,他将军营中的优良作风带到了一线。每天清晨六点准时到岗,风雨无阻;每次志愿服务都认真记录,建立台账;遇到困难群众,他总是第一个伸出援手。他服务过的社区居民李德胜说:“有杨军在,我们就安心。”
杨军特别注重发挥退役军人的组织优势,他牵头成立了苍溪县聚爱救援协会,将散落在各处的退役军人组织起来,形成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志愿服务力量。这支队伍在疫情防控、抗洪救灾等重大任务中屡建奇功。
从个人到群体:薪火相传的志愿精神
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杨军深知这个道理。他开始在退役军人中宣传志愿服务理念,用自身经历感染更多人。
很快,志愿服务队的影响力不断扩大,2018年,杨军牵头登记注册苍溪县聚爱救援协会,截至目前,已发展队(会)员1200余人,在重点乡镇设立了8个办事处及救援中队,成功打造“县域半小时公益应急圈”。
图为协会开展救援
从最初的社区服务,发展到现在的应急救援、扶贫助困、国防教育等多个领域,成为当地精神文明建设的亮丽名片。
2020年春节期间,杨军组织300余名队员和志愿者成立了一支抗疫先锋队,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
在抗疫前线,这支队伍承担了抓防控、勤消杀、广宣传的重任。他们在城区及8个重点乡镇协助设立了93处疫情执勤卡点,排查来往车辆2600余台、人员3万余人(次)。
在防疫任务中,杨军始终冲在最前面,主动亮身份,立旗帜,身先士卒,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责任与担当。他的身影成为抗疫志愿服务的一道风景线,抗疫总服务时长超3000小时。2020年,苍溪县聚爱救援协会在杨军的带领下,凭借着在抗疫工作中的卓越表现,被评为“四川省疫情防控先进集体”。
从奉献到收获:平凡中的不凡人生
他带领队员帮助乡亲摘除危险的马蜂窝,保护村民的生命安全;潜水处理堰塘闸阀,使农田灌溉不受影响;寻找走失人员,让失散的家庭重获团圆;打捞溺水者遗体,让逝者安息。无论何时,只要有需要,杨军都会立刻放下手中的工作,换上工作服,迅速集结队伍,火速赶往现场,用实际行动传递着关爱和温暖。
10年来,杨军秉持“尽己所能,不计报酬,服务社会”的志愿服务理念,在人道救援路上铿锵前进,累计开展防灾减灾、文明劝导、无偿献血、安全保障等各类志愿服务3600余次、应急演练180余次、救援行动1500余次,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好评。
在救援抢险外,杨军还积极与阿里巴巴、深圳壹基金、腾讯基金会等知名企业和社会公益组织对接合作,资金200余万元,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平安小课堂、净水计划、儿童防烫伤、黄手环等公益项目,惠及全县近60余个中小学校及社区。
从事志愿服务以来,杨军帮助过无数人,也收获了无数感动。他常说:“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在志愿服务中,他找到了人生的价值,实现了从军人到志愿者的华丽转身,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矢志不渝。
军人的价值不仅在战场,也在为人民服务的点点滴滴之中。在新时代的征程上,需要更多像杨军这样的退役军人,用志愿服务续写军魂,用无私奉献温暖人间。这,正是退役军人志愿服务精神的时代意义。(韩静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 高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