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2月28日,“创新金三角·智汇科技城”——川渝地区蔬菜新品种新技术成果对接会暨全国莴笋创新大会在四川绵阳市游仙区(蔬菜)种业园区举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川渝两地相关专家、行业主管部门负责人,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院所、种业企业、种植大户等三百余人参加活动。活动聚焦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发展,展示了川渝地区在蔬菜产业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为全国蔬菜产业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重要示范。
走进基地,目之所及碧绿如染,各类莴笋整齐排列,长势喜人。据现场讲解员介绍,这些新品种在抗病性、产量、品质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记者在现场看到,各品种的田间还插有栽培技术的展示牌,为种植户提供了更高效的生产方案。与会人员走进莴笋地,实地察看了各个莴笋新品种的实际表现,了解了不同品种的种植效果与特点,并对相关配套技术进行了探讨交流。
现场,绵阳市农科院就光合细菌预防莴笋病害技术示范、纳米硒在莴笋栽培上的应用试验、蔬菜水肥精准调控技术示范等技术手段进行了介绍与展示。
为使与会人员能够现场近距离观赏到各类莴笋的色泽与形态,现场还就部分表现优异的品种进行了集中摆盘展示,成为活动现场的一抹亮丽风景线。除了莴笋,与会人员还对川渝地区其它油麦菜、贡菜等蔬菜新成果进行了观摩。
此次活动,是对全国蔬菜新品种、新技术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观摩会的展区面积达5万余平方米,参展单位达到40余家。共计展出了来自全国各地的463个莴苣类新品种、615份莴苣种质资源、11个主推莴笋品种、8项莴笋栽培新技术。此外,还展出了包括生菜、油麦菜等其它莴苣类蔬菜119个品种。
当天,还举行了川渝地区蔬菜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发布会,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二级研究员李宝聚发表了《中国蔬菜产业现状及绿色防控新进展》主题报告。川渝两地相关单位围绕萝卜、芥菜等蔬菜成果,以及智慧农业新技术、新装备等进行了推介。高校教授、科研院所专家等还围绕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光合细菌在蔬菜上的应用研究、川渝两地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以及蔬菜机械化生产等内容,进行了学术交流。此外,活动现场还发布了绵阳市重大农业科技进展,并进行授牌。
“此次活动给我们企业与种植户、科研院所搭建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有效促进了我们之间的深度交流与合作,让种植户进一步了解我们的蔬菜品种,同时我们也能够与专家们面对面沟通,寻求科研成果转化途径,让我们获得更多好品种,为农户创收。”绵阳市绵蔬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应凤对此次活动赞叹不已。
“川渝一家亲,希望我们科研单位也能够强强联合,把我们的新成果、新品种,尽快运用于农业生产,促进农业生产发展。”重庆市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罗云米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蔬菜产业,一头连着“菜篮子”,一头连着“菜园子”。近年来,绵阳市农科院积极发展高产、优质蔬菜产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截至目前,仅“绵阳莴笋”品种就高达200多个,莴笋种子占全国莴笋产业用种的50%以上。绵阳市农科院还于2023年建立了四川省内首个莴笋种质资源库,保存了1000余份莴笋种质资源,并建设了15亩的种质资源圃。这些资源不仅满足了不同地区、不同生产需求下的品种选择,更为新品种的研发和材料的创新提供了坚实基础。
记者了解到,下一步,绵阳市农科院将进一步加大莴笋种质资源的搜集、评价、保存,加强种源创新,充分利用分子育种和诱变育种等先进的技术,不断创造出更多优质的新材料。同时,还将加大与种业企业、种植大户的深度融合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持续推动蔬菜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绵阳莴笋”释放新质生产力注入新的动能。为渝遂绵蔬菜生产带、绵阳种业强市、游仙区(蔬菜)种业园区建设贡献科技力量。(李静洁 罗端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 蒋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