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走进四川省凉山州会理市鹿厂镇,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从巷陌深处传来,红铜火锅、绿陶制作的非遗技艺与新产品的结合,让非遗不再是尘封的记忆,而是鲜活的生活。
在“冯铜匠”非遗研学基地,炉火正旺,冯天明、冯林海父子手握铜锤,专注地锻打着铜火锅,铜片在他们手中逐渐成型,泛着温润的光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这家作坊有40多年,从最初单一的火锅产品,到如今琳琅满目的铜壶、铜盆、铜器,每一件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
冯天明是州级红铜火锅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抚摸着手中的鸳鸯锅介绍到:“我家现在发展了很多新产品,比如鸳鸯锅、石榴壶和适合一两个人煮着吃的小火锅。同时,我们还在改进工艺,把原来老式的铜火锅改造成可以用电加热的火锅,更符合现代人的使用习惯。”
在不远处的谢氏会鹿窑手工绿陶工作室里,一件件精美的绿陶制品青翠欲滴、触手温润,兼具艺术性和实用性,工作室负责人卢玲正端详着新烧制出来的一批绿陶茶具,“以前我们主要生产酒具、大酒缸、油坛、泡菜坛,现在主要生产茶具、花瓶、小的酒器这类符合现代人的需求和审美的绿陶制品。”
鹿厂是会理红铜火锅和绿陶的发源地。近年来,鹿厂镇全力推动铜艺、绿陶两项省级非遗文化传承,准备建立以铜艺、绿陶为主的非遗产业园区,带动14家铜艺工坊和5家绿陶工坊产业化发展,推动产品从饭桌走向茶桌、再走向书桌,让非遗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焕发新的活力。(钟兰蓉 吴元超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 唐元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