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党员是党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绵阳市安州区黄土镇紧紧抓住流动党员在春节期间集中返乡的契机,聚焦教育管理难题,以“归巢过暖冬,充电再出发”系列活动为抓手,抓实摸排纳管、教育管理、作用发挥,让流动党员“归巢更归心,有家更有为”。
靶向对接,流动不“流失”
绵阳火车客站是绵阳市交通枢纽,也是众多返乡务工人员回乡的必经之地。“刚刚出火车站,我们村委会的工作人员就打电话来了解情况,提醒我及时去报到。”屈勇是安州区众多赴江苏省务工流动党员之一,今年,他特地赶在年前返乡,想要好好看看家乡的变化,“现在家乡的变化日新月异,路也好了,山也更绿了,最重要的是党组织一直记得我,心里暖暖的。”
近年来,黄土镇坚持信息赋能,搭建“镇村组”三级工作网络,整合党建指导员、综合执法队、社区网格员和各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等工作力量和资源,通过采取上门走访、电话微信联系、设立流动党员报到处等方式对流动党员逐一摸排,理顺组织管理关系,规范建立“基本情况清、流出时间清、流入地点清、从事工作清、综合表现清”的“五清”流动党员个人档案,动态更新党员信息库,确保党员流动不“流失”。
“以前是流动党员找组织,很多人意愿不强,跟党组织的联系也不紧密,现在我们借助互联网、志愿者等综合手段和多方力量,可以主动出击,精准对接,确保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失”。民生村党总支书记苏军说。
据悉,黄土镇今年春节返乡期间,共动态摸排流动党员300余名,填写流动党员登记表260余张,实现流动党员“找家归队”无遗漏。
花样助学,流动不“流学”
卢英平是安州区一名在江苏省江阴市务工的流动党员,在厂里做纺织工,“在外面务工的时候,家乡这边党组织就经常在微信群里发学习资料,提醒我们按时学习,现在回来了,党组织还上门给我们送学习资料,提醒我们参加组织生活,让我们时刻有种‘家’的感觉。”
黄土镇突出因材施教,根据流动党员实际情况探索多渠道、多形式的党员学习教育模式,实施“红色包裹”送学行动,按照一份祝福、一枚党章和一套资料“三个一”标准,专职网格员、包片区党员、干部等上门为返乡流动党员送去学习礼包82个,营造处处能学、处处有学的组织氛围。同时,把握好流动党员节假日返乡契机,召开流动党支部返岗农民工培训会。
黄土镇民生村党总支书记为即将返岗的流动党员进行理论授课,课程内容聚焦提升流动党员的政治素养与能力,围绕工作技能、务工安全、法律知识等方面对务工流动党员进行了普及宣传。同时,对流动党员返岗后及时到在外流动党组织或流入地党组织报到、积极参与组织生活和志愿服务活动、主动服务当地社会治理等进行提醒,力促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学”。会议结束后,民生村还举行了集中发车仪式,为外出务工流动党员发放学习手册和暖心物资包。通过“点对点”专车接送、岗位精准匹配等方式,积极对接江苏省企业用工需求,组织专车输送106名农民工、流动党员返岗复工,稳定赴苏务工规模,实现“家门到车门,车门到厂门”的无缝衔接。
搭建平台,有位更有为
“你看这个猕猴桃,又大又甜,来尝一个......”“这个菜籽油闻着也好香......”在2025年在外成功人士及优秀企业家迎春联谊会暨“引老乡、回家乡、建故乡”座谈会现场,返乡流动党员们集聚在黄土好物展示台周围,既惊喜又开心。会上,镇上相关负责人介绍了家乡新面貌新变化、特色优质农产品、招商引资政策等,鼓励带领共富能力强的流动党员参与基层治理、项目建设和返乡创业,支持家乡发展,现场收集意见建议20余条。
“今天看到我们黄土镇这些年的变化,听到镇上领导号召我们回来建设家乡,心里很是感动,未来有机会我一定会回到家乡做贡献。”流动党员曾阿雪说。
“流而有家、流而有为,是一场‘双向奔赴’。我们在服务流动党员的同时也搭建了流动党员‘我为家乡作贡献’平台,引导流动党员亮身份、践承诺、敢担当,组建了2支流动党员先锋服务队,积极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活动,带头参与居住地矛盾纠纷调解、困难救助、环境卫生整治、理论宣讲等志愿服务50余次,帮助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0余个。”黄土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我们通过平台建设提升流动党员助力社会发展的影响力和参与度,充分激活流动党员‘红细胞’,凝聚流动党员‘红色动能’,助力流动党员有位更有为。”(罗培耕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 蒋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