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四川-中国改革报看四川,四川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从田间到车间 “青疙瘩”变“金疙瘩”

2025-02-16 15:08:41 来源:本网专稿 

“今年蔬菜长势不错,预计2月20日就能全部采摘完成……”2月13日,记者来到广元市利州区宝轮镇天曌村,一大片绿油油的青菜长势喜人,村民们有说有笑分散在田垄间收割,在他们娴熟的操作下,不一会儿,地里的青菜就堆成了小山,村民再将这些新鲜青菜进行集中装车,现场透着丰收的喜悦。

这些宽梆青菜及榨菜经过广元市吉香居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香居)生产线加工后,将摇身成为餐厅中的酸菜鱼伴侣(鱼酸菜)和餐桌上的下饭神器(榨菜)。

田间种植 让村民走向致富路

“宽梆青菜和榨菜于昨年8月20日播种,9月20日开始到10月中旬完成移栽,因11月份连续下雨,蔬菜生长有所延缓,加上前段时间夜间气温较低、霜冻较大,所以延迟了收菜的时间,预计2月20日左右就能全部采摘完成。”采访中,宝轮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干部冯国莲告诉记者,2024年全镇共为吉香居种植各类订单蔬菜4300亩,预计总共收获5000吨以上,销售收入达200余万元,除去人工、种子、运费等成本,可实现纯利润65万元左右。

企业下单,老百姓再播种,这让当地老百姓种菜有了底气。

不仅天曌村的订单蔬菜迎来丰收,在海棠溪村种植大户方长炳的蔬菜基地同样是一片繁忙景象。正在田间忙碌的他告诉记者:“开始不敢种这个菜,一是没有种植经验,二是害怕销售没有渠道,三是怕卖不出价格,去年看到自己种出来的一颗颗‘青疙瘩’变成‘金疙瘩’,我才把悬着的心放到了‘肚子里’。”

看到种植户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冯国莲心里的“大石头”也总算落了地。为了鼓励像方长炳这样的种植大户参与榨菜种植,当地政府与企业达成“订单种植”协议,到了收购季节,企业按照榨菜890元/吨、宽梆青菜460元/吨的价格进行收购,政府还将补助300元/亩。同时,在种植期间,冯国莲常常带着农技专家和企业相关人员一起到田间地头,开展种植技术指导服务,确保榨菜品质和产量达到企业的收购标准。

作为利州区重点招商引资企业,近年来,吉香居通过大力发展订单蔬菜基地,提升土地综合利用价值,与利州区、昭化区、剑阁县、苍溪县累计发展订单蔬菜种植面积3万余亩,带动全市50个乡镇100个村8000户农民,实现年人均增收1000元左右。公司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订单种植模式,实行合同种植,保护价收购,镇村做好技术服务保障,引导群众规模种植榨菜。这样不仅让企业就近收菜节约成本、生产流程全程可监控,更是带动了当地村民增收致富,实现了丰富城乡“菜篮子”、增加村民“钱袋子”的双赢局面。

车间加工 每个环节均可追溯

“哇,这几坛泡菜太有创意了!”“摆放的真好看,买了还舍不得吃呢……”透明的玻璃坛内,胡萝卜丝、白萝卜丝、青笋丝摆放在一起,还有金黄色的玉米块和红色的小红椒泡在一起,红色的小胡萝卜及绿色的萝卜头构成“手指萝卜”……记者在吉香居展示厅看到,一个个泡菜坛像一件件艺术品,这是吉香居打造的艺术泡菜,泡菜的原材料来源于全市各蔬菜基地。

拌料、装灌、杀菌……记者透过展示厅的玻璃窗,只见泡菜自动化生产线匀速运作,工人们正熟练地分拣……在另一条全自动化的生产线上,通过下料机精准地将泡菜进行灌装,质检员认真检查每一件成品,再经过打包、搬运,现场一派繁忙有序的生产景象。

“我们的产品种类十分丰富,特别是脆口豇豆、榨菜真芯等系列产品广受市场青睐。”吉香居办公室主任邓淑介绍,从蔬菜选种、育苗,到采摘、清洗、发酵、加工再到成品进入市场销售,每一个环节都可以追溯,确保产品质量从源头抓起,层层把控……公司建立了规范标准的蔬菜加工生产工艺及流程,并实施了产品可追溯体系。

“产品经过3次以上的严格挑选,再经过层层工序,才能最终呈现在消费者的餐桌上。”邓淑介绍,公司年采购新鲜蔬菜5-6万吨,目前共有6条蔬菜加工生产线,每天可加工500-800吨蔬菜,年加工蔬菜6万吨,2024年预计产值2亿元。

如今,吉香居共有100余款产品,不仅畅销国内各地,还远销包括欧美、东南亚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海带丝、榨菜真芯、豇豆等品类作为核心产品,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刘怀英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 高寒)


[责任编辑:何子蕊]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