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四川-中国改革报看四川,四川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镜头聚焦苍溪元宵 沉浸式感受非遗魅力

2025-02-13 15:34:03 来源:本网专稿 

本网讯 火树银花不夜天,龙腾狮舞闹元宵。2025年2月12日,农历正月十五晚,广元市苍溪县“金蛇呈祥·福润梨乡”元宵盛宴在万众期待中璀璨启幕,非遗绝技轮番登场,万人空巷共庆团圆,幸福路上流光溢彩,梨乡大地沸腾不息。在首个“非遗版”春节里,记者用镜头带大家云游龙腾狮舞苍溪县,沉浸式体验多彩非遗“闹”元宵!

万人空巷闹元宵盛景

永宁火龙是流传于中国川南地区的传统民俗活动,起源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火龙龙头以传说中的祥龙为特征进行装饰,装置有照明、喷火等机关;龙身由十二节组成,节长1.2米,如遇闰年增加一节,用耐火材料制成,并进行彩绘,每节均设龙脚杆。表演时欢快热情的曲调,以示国泰民安、丰衣足食之意。表演开始时,多由当地名者“点睛”以“激活神龙”,配以锣鼓唢呐,有“龙抬头”“龙游四海”“双龙抱柱”“二龙戏珠”等舞阵,至高潮阶段,焰火喷烧,龙游四海,十分壮观。火龙承载着国泰民安、丰衣足食的美好寓意,其粗犷豪迈的表演形式彰显巴蜀儿女的勇毅精神,现已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元坝狮舞是四川广元市苍溪县传统民俗舞蹈,源于西汉末,兴于唐代,以灵动诙谐著称。舞狮由两人协作操控,狮头可开合眨眼,狮身缀满彩绸铃铛,表演时融武术、杂技、舞蹈、书画于一体,展现“舔毛”“打滚”“采青”等细腻动作。每逢年节或庙会,锣鼓声中群狮翻腾跳跃,演绎“高桌夺彩”“过桥斗险”等高难度套路,既传递驱邪迎祥的愿景,亦彰显川北民间艺术的精巧与活力,深受百姓喜爱。现已成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苍溪独角兽舞是川北苍溪县独特的祈福舞蹈,源于清代民间传说。独角兽形似麒麟,头顶螺旋角,身披鳞甲,由两人藏身兽皮下操控,模仿神兽踱步、摆首、腾跃之姿,伴以古朴唢呐与鼓点,寓意驱疫避灾、赐福众生。表演多出现于元宵灯会或祭祀仪式,兽身缀满香火,夜间舞动时流光萦绕,神秘庄严。这一融合神话信仰与手工技艺的舞蹈,被列为市级非遗,延续着巴蜀大地原始图腾崇拜的记忆。2011年7月,“苍溪独角兽舞”被公布为第三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漓江高跷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最早出现于西汉墓刻画像砖中,历来被列为华夏百戏之一。表演者脚踩1至2米木跷身着彩服、身背腰鼓、手持击鼓棍和红色彩带伴随着音乐,踩着秧歌等舞步进行表演。队列形状变幻多端,表演人数可多可少,表演时高跷腰鼓铿锵整齐,声震四野,既祈求江河安澜、鱼米丰饶,又考验舞者的胆识与平衡技艺,其融合杂技与民俗的独特形式,凸显苍溪人“险中求乐”的生活智慧。自1978年,漓江小学就把“高跷”纳入学校素质教育内容,每年都要集中培训学生踩高跷,高跷培训已成为三至六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现已从单一的踩高跷发展为高跷腰鼓文艺表演。

 云峰威风锣鼓是川北地区独具特色的民间鼓乐艺术,传承于明清时期。表演以数十人组成的锣鼓方阵为核心,配以铙、钹、大鼓等乐器,节奏刚劲如雷霆,气势磅礴似山岳震荡。鼓手身着传统服饰,在行进间变换阵型,击打时融入踏步、旋身等舞蹈动作,声浪排山倒海,震撼人心。旧时多用于祭祀、庙会,现常见于春节、丰收庆典,以激昂鼓点传递驱邪纳吉之愿,展现苍溪人豪迈坚韧的乡土性格,成为川北民俗文化的重要符号。

非遗闹元宵,不仅是一场文化的盛宴,也寄托着国泰民安的祝愿,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致敬。(汪丽萍 刘徽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 高寒)


[责任编辑:何子蕊]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