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喇昆仑山深处的库地边境检查站,平均海拔3500米,90%以上是雪山戈壁,昼夜温差大,方圆百公里大多是“无人区”,除了生命力极顽强的高原红柳,几乎很少见到其他植被。险峻、缺氧、荒凉是这里的代名词,陈畅和他的战友们在这里一待就是20余载。
陈畅向过往游客宣传党的政策法规。
陈畅是国家移民管理局新疆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喀什边境管理支队执法调查队政治教导员,从警20多年,他扎根喀喇昆仑高原深处,忠诚坚守,把人生最好的年华留在了祖国的边境线上。
2002年,19岁的陈畅从湖南长沙参军入伍,来到被称为“生命禁区”的喀喇昆仑高原戍边。
陈畅记得第一次进库地时,越走越荒凉,汽车翻过一座又一座山,道路挂在半山腰,脚下是万丈深渊。从繁华都市到荒凉边关,巨大的环境变化给他带来很大的心理落差。
当时检查站的条件非常艰苦,住在宿营车里,无电无暖无网络信号,洗澡需要用煤炉烧水。
陈畅和战友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环境下站哨,冻得一把鼻涕一把泪。
面对如此窘况,陈畅曾多次犹豫是否“要离开”,但他最终成为坚守时间最久的那个。
陈畅到库地的第二年,戍边20年的老站长吐洪退役离队。临行前,吐洪将实地踏查时亲手绘制的边境地形图留下来,叮嘱战友们:“一定要守好了,一点都不能丢。”接过地形图的那一刻,陈畅的眼眶湿了。“我要沿着前辈的足迹,扛起卫国戍边的责任。”从此,他把誓言刻进骨子里。
陈畅(左一)和战友检修执勤车辆。
多年来,战友一茬茬来了又走,有的转业回到家乡,有的退伍返回城市,只有陈畅一直坚守在喀喇昆仑山中。
他坚持带着吐洪的那张手绘地图开展边境踏查,网络信号无法抵达的角落,他都用脚步丈量过。
对他而言,那份地图是戍边使命的传承。
库地边境检查站位于新藏线160公里处,是进出新疆叶城和西藏阿里的咽喉要道,辖区有多处通往边境的山口。确保新藏线平安是检查站的基本职责,民警每天要查验来往人员的通行证,检查是否携带违禁物品进入边境辖区。
随着新藏公路旅游线路的开发,往来人员更加复杂,查缉工作愈加重要。
2021年10月8日,陈畅在执勤现场发现一名旅客神色紧张,对比身份证和通行证时,无发现明显异常,但陈畅根据经验迅速做出判断,进一步询问后,对方承认自己曾因刑事案件被处罚,自认为无法办理边境通行证,便用双胞胎哥哥的证件企图蒙混过关。
“火眼金睛”察秋毫,不让一丝可疑情况蒙混过境,陈畅时刻提醒自己和战友。工作中,他和战友们有时还会遇到直面危险的可能,但他们都化险为夷。服务过往人员,陈畅春风化雨,视如至亲。
这些年,他和战友检查过往人员230余万名、车辆150余万辆,查获了一大批危爆物品,像一道铁闸门,守护着新藏线,也守护着通往边境的道路。
新藏线上路况复杂,容易发生各类突发事件和交通事故。为此,陈畅带领战友总结经验,将库地边境检查站打造成高原“生命救助站”。
一个春寒料峭的3月,一辆载有30名乘客的大巴在新藏线220公里处拐弯时失控,侧翻掉下悬崖。
接到报警,陈畅带领战友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事故现场车辆受损严重,受伤乘客需尽快转运开展救助。
时间就是生命,必须争分夺秒。陈畅在海拔超过4500米的高原上往来奔走,指挥救援、运送伤员。因指挥得当,伤员被及时送到医院。
陈畅(右二)和战友到驻地群众家走访。
泥石流、暴雪、山体滑坡,陈畅都遇到过。检查站年均检查人员40余万人次,车辆30余万辆次,查缉任务十分繁重。
据不完全统计,多年来陈畅累计带队参加高原抢险救援320余起,救助车祸受伤人员770余人,挽回经济损失670余万元。
20余年来,陈畅和战友们不但守牢了边境,还用双手让这里焕发出勃勃生机:自己动手发电、搞种植、建营房……陈畅说,条件越来越好,他和战友戍边的信心也越来越足。
并非生而英勇,只是选择无畏。在陈畅看来,暖民心和守边疆一样重要。平时,他会带着战友到辖区看望孤寡老人、困难群众,嘘寒问暖解民忧,对接岗位稳就业……陈畅早已把辖区当故乡,把群众当亲人。
守护边关,陈畅和战友守的是为民服务的初心,守的是战略发展的要道,守的是过往旅客的平安,守的是执法公正的底线。
第二届“十大国门卫士”、2024“最美基层民警”、个人一等功、三等功……数不尽的荣誉是陈畅和战友们扎根高原守望安宁的生动注脚。
如今,跟随陈畅的脚步,受着他无私精神的感召,越来越多的青年选择到最艰苦的边关卫国戍边,汇聚成一股股蓬勃向上的力量,在喀喇昆仑悄然生长……
(喀什融媒记者潘彦云 张吾乐 通讯员 王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