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四川-中国改革报看四川,四川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新春走基层】赤水河畔盛世焕新颜

2025-02-10 11:04:29 来源:中国改革报 

蒋良明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王进

春节前夕,四川省委宣传部等八部门共同举办了“长征路上看四川”大型宣传教育活动。本报记者应邀前往泸州市古蔺县、叙永县、合江县、纳溪区境内追寻红色遗迹,看实物、听讲解,用心体会,感悟气象万千的真情实景和焕新蝶变……

泸州作为中央红军长征入川第一站,90年前,毛泽东同志指挥3万中央红军转战川滇黔三省,历时3个多月“四渡赤水”,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其中,中央红军在泸州市古蔺县转战54天,足迹遍布现辖所有乡镇(街道),留下了大量的遗址遗迹及“红色故事”,书写了红军长征在泸州的革命篇章。

在红军四渡赤水的二渡、四渡所在地——古蔺县太平古镇,记者感受最深的是这里飞速发展的交通设施。如今的四渡赤水渡口,已经“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近年来,随着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推进建设,红色文化IP在古蔺县被不断打造。为了让红色资源焕发出新的活力,古蔺县积极推动交通领域全面升级。2019年,沿赤水河环线扶贫公路古蔺段全面建成;2020年,横跨贵州和四川两省的赤水河红军大桥正式通车运行,江习古高速公路全线贯通,古蔺县有了第一条出川高速公路大通道;2024年,全国桥隧比最高的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古金高速全线建成通车,该项目特别加入了以“红色文化”为主、多种地域特色文化交织的沿途景观,打造“赤心绿途”多彩景廊……

今天的古蔺,以郎酒为代表的酱酒产业发扬“红色精神”,迎来了跨越式的发展。

“古蔺酱酒产业以全县不到1%的土地资源,持续贡献全县80%以上的营收和90%以上的税收。”古蔺县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兼纪工委书记孙会说,酒业高质量发展使古蔺实现了从脱贫摘帽县到西部百强县、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的精彩蝶变。

截至目前,古蔺共有持证酒企87家,其中规模以上酒企27家;共有窖池1.7万余口,产能约18万吨,储能约55万吨。据不完全统计,在白酒企业就业人员达3万余人,全县有近10万人从事与白酒相关产业。同时,古蔺依托酒业大力发展订单高粱种植18万亩,实行保底价格收购,实现产值约3.3亿元,种植农户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

走进叙永县,在沐浴红色文化的洗礼中,记者一行参观了岔河大堰和“鸡鸣三省”大桥。在悬崖中行走,感受到了岔河大堰曾经的艰辛与伟大。这条横卧在绝壁上的“巨龙”,不仅解决了当时当地饮用、灌溉问题,还打通了四川和云南之间的一条便捷通道。

“鸡鸣三省”大桥连接云贵川,见证了红军长征路上的艰辛与伟大。该桥是泸州市渡改桥工程的重要项目,历时1297天建成通车,是全国第八座悬臂浇筑法建设的桥梁。大桥建成后,两岸往来由4小时变为1分钟,切切实实解决了当地老百姓出行难的问题,成为名副其实的“连心桥”“致富桥”。

在合江县位于赤水河下游的先市镇酱油场,一坛坛飘香的酱油诉说着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的故事。从云贵川三省穿行而过的赤水河是一条“英雄河”,同时也是一条“美酒河”:在中上游贵州茅台镇、四川二郎镇,赤水河孕育了享誉中外的茅台酒、郎酒、习酒等酱香型白酒品牌。而到了下游即将汇入长江的先市镇,又孕育了有着130年历史的先市传统手工酱油,“源头是酱酒、尽头是酱油”,因此,如今的赤水河也是一条“美味河”。

近年来,先市酱油通过联合地方农户共同发展,帮助地方农户发展种植业,形成“产业跟着农户走,农户跟着新型经济走”的局面。

“在现有先市酱油生产基地对面,一个规划600多亩的酿造基地正在建设,一期预计2026年投产,届时可实现年产约3万吨酱油原油,基地全面达产后年产能将达20万吨。”先市酿造食品有限公司常务总经理符怡说。

纳溪区是中国特早茶之乡,以建设川南早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为目标,先后斩获中国名茶之乡、中国茶业百强县等称号。

据介绍,以“早”茶文化为核心,特早茶产业已成为了纳溪区的特色名片,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让这片曾经见证长征历史的土地焕发出新的活力。

纳溪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纳溪区已建成茶叶基地31.5万亩,年总产量2.4万吨,年综合产值达89亿元。带动全区茶叶从业人员9万人,茶农2.4万户,茶叶园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62万元,高出当地平均水平的21.8%。接下来,纳溪区将发挥早茶优势、生态优势、文化优势,选育新品种、开发新产品,培育壮大经营主体,推动茶产业由“平面布局”向“产业集群”发展。


[责任编辑:何子蕊]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