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近年来,尉犁县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纲”,积极探索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新路径,通过健全工作机制、丰富育人载体等举措,全面提升思政育人成效,努力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问卷,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把牢“方向盘”,构建思政育人大格局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关键在于搭建稳固的“四梁八柱”。尉犁县将思政课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解决思政课建设重大问题,发挥部门协同联动、同题共答作用,统筹推进思政课改革发展,构建“思政课建设工作”党政齐抓共管格局。尉犁县落实县级领导包联学校全覆盖制度,探索实施学校党组织书记、校长带头讲思政课、带头走进思政课堂听课评课、带头联系思政教师制度,引导各族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觉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2024年12月26日,尉犁县委书记李中华走进衡水中学尉犁分校,以“深刻理解‘五个共同’广泛凝聚青春力量争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践行者”为主题,为各族师生讲授了一堂内容丰富、生动形象的思政课。2024年以来,县级领导干部讲授思政课71节,学校各级校领导讲授160节、参与集体备课52节。
建强“大师资”,培育立德树人“好老师”
“教育部门和学校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培训和交流机会,让我在提升教学能力的同时,更深刻地理解了如何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教学。”尉犁县第二中学思政课老师陈江华说道。
尉犁县紧扣“强教必先强师”理念,从教研先行、素能提升、政策激励等方面入手,细化强师举措,完善思政课教师激励制度,建立思政教师工作室,搭建展示平台,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2024年精心调整选配54名思政课教师,实现全县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中共党员全覆盖;举办300余人参与的思政队伍专题培训班,组织集中培训3次。在各类教学基本功展示交流活动中,尉犁县教师屡获佳绩,充分展示了师资队伍建设成果。
筑牢“主阵地”,绘就思政课育人“同心圆”
春风化雨,其乐未央。尉犁县突出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文化环境的隐性润育作用,各学校通过宣传长廊、宣传墙体、宣传角等形式营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氛围,利用学校宣传栏、黑板报等载体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持续开展“三进两联一交友”“入学礼”“开学第一课”等主题活动,打造2所州级“书香校园”,组织邀请全国著名演讲家蔡朝东老师为全县1.2万余名师生开展《信念与责任》专题讲座,拓宽学生知识面,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家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责任感,提升团队协作与实践能力,实现全面成长。
用好“主渠道”,增强思政教育实效
“参加这次研学活动,我对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灿烂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懂得珍惜现在各民族和谐共处的美好生活。”参加“祖国情·中华行”新疆青少年学生爱国主义暑期研学班的艾合撒·艾买提感慨道。
尉犁县开展冀尉少年“手拉手”、云端队会课、“打卡丝绸之路·长城文化博物馆、西尔艾力·艾比英模小院、塔里甫·艾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主题研学活动497场次,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广,让学生亲身感受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共同奋斗的历程,增进对各民族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尉犁县秉持“开门办思政课”理念,以“大思政课”建设为引领,推动思政“主课堂”、社会“大课堂”、网络“云课堂”有机融合,促进思政课实践与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紧密结合,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形成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线上线下联动的育人模式,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
下一步,尉犁县将持续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坚持“三全育人”,突出“五育”融合,建立思政教学能手工作室,持续开展思政课教研展示活动,不断提升思政教师教学能力,推动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校园中代代相传、熠熠生辉。
中国改革报李振峰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