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王泽勇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王进报道)1月20日至24日,四川省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在成都举行。与会代表就关注的话题积极建言献策。
会议期间,来自川商总会理事、四川鑫电电缆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素清代表带来了关于加强法院执行力度,构建公安、检察院、银行、不动产登记中心等职能部门全国联动的执行体系,高效解决执行难的困境的建议。
陈素清说,在法治社会建设进程中,法院执行工作是实现司法公正“最后一公里”的关键环节。当前,“执行难”问题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司法公信力的提升,影响着当事人合法权益的有效实现,亟待多方协同发力予以攻克。加强法院执行力度,构建法院与公安、检察院、银行、不动产登记中心等职能部门全国联动的执行体系,是破解这一困境的关键之举。
陈素清表示,法院执行工作的推进,直接关系到司法判决能否从“纸面权利”转化为当事人的“真金白银”。执行不力不仅损害胜诉方的合法权益,更削弱了法律的权威和尊严,让司法公信力大打折扣。长期以来,“老赖”隐匿财产、逃避执行等现象屡见不鲜,导致大量生效法律文书无法执行到位,严重破坏了社会诚信体系和市场经济秩序。因此,强化执行力度迫在眉睫。
陈素清说,实现高效执行,离不开各职能部门的协同联动。公安部门在查找被执行人下落、协助控制被执行人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通过信息共享与协作,公安机关能够利用其广泛的信息网络和执法力量,快速定位长期躲避执行的被执行人,为法院执行工作提供有力支持。检察院则可发挥法律监督职能,对执行活动进行监督,确保执行程序合法、公正,同时对涉嫌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案件依法提起公诉,形成强大的法律威慑。银行作为金融机构,掌握着被执行人的资金往来信息。与法院建立联动机制后,银行能够迅速协助查询、冻结、扣划被执行人的银行存款,让被执行人的资金无处遁形。不动产登记中心则可协助法院及时查询、查封、处置被执行人名下的房产、土地等不动产,保障债权人的权益通过资产变现得以实现。这种多部门联动模式,打破了信息壁垒,整合了各方资源,形成了强大的执行合力。
因此,建议通过建立全国联动的执行体系,提升法院执行效率,解决“执行难”的问题。在信息化时代,人员和财产的流动性日益增强,跨区域执行案件数量不断增多。以往各地区执行工作相对独立,信息沟通不畅,容易出现执行“真空地带”,让部分被执行人有机可乘。全国联动机制的建立,将实现执行信息的互联互通,无论被执行人在何处,其财产状况和行踪都能被及时掌握,执行工作得以在全国范围内高效协同开展,极大地压缩了被执行人逃避执行的空间。
为保障这一联动体系的有效运行,首先要建立健全信息共享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法院、公安、检察院、银行、不动产登记中心等部门的相关信息系统进行对接,实现数据实时共享,确保执行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其次,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明确各部门在执行联动中的职责、权限和工作流程,使联动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加强对执行联动工作的考核监督,对积极履行职责、协作配合良好的部门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推诿扯皮、怠于履行职责的依法依规问责。
解决“执行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法院与公安、检察院、银行、不动产登记中心等职能部门携手共进,通过全国联动形成强大的执行合力。只有这样,才能高效解决执行难的困境,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司法公正和社会诚信,为法治社会建设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