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四川-中国改革报看四川,四川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聚焦四川两会】陈冠夫等3位委员建议:以当代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推进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

2025-01-24 14:35:39 来源:本网专稿 

本网讯 1月19日—23日,四川省政协第十三届第三次会议在成都举行。会议期间,与会委员纷纷就关注的话题积极建言献策,履职尽责。陈冠夫、卓志、张焰刚三位政协委员联名提出:以当代中华传统文化(美育)传承创新推进大中小学思政(德育)一体化建设的提案建议。

提案中指出,目前,国家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更需要凝心聚力,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结合起来,培养具有中华赤子心、民族文化根、世界格局大的当代中国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把校外博物馆、艺术场馆、科技馆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文化传承基地,把学校每年研学活动的开展与爱国主义教育、文化传承教育深度融合,培养学生具备爱国崇高之美、弘毅担当之美、道义责任之美。具有家国情怀,把国家强盛与个人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提案就目前现状进行了分析:

1、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学校和家长对思政教育的德育与美育的重视力度不足,在“智育首位”的理念影响下,培养人才的知识技能重于对学生家国情怀、对于筑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认识不够,对于责任与担当不足,而不是培养钱理群教授所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2、内容形式单一。目前一些学校的思政内容较为单一,照本宣科、缺乏生动案例与当代身边榜样激励。教学内容仍较为传统、狭窄,形式也比较单一。例如把美育简单等同于美术课、音乐课,把德育局限于思政课,且教学方式缺乏创新,多以教师讲授为主,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形式主义制约了美育与德育融合的教育效果。

3、师资缺乏融合能力。部分教师对美育和德育的理解不够深入,缺乏将两者有机融合的教学能力和方法,难以在教学过程中自如地渗透和引导。同时,兼具美育和德育素养的教师数量相对不足,也影响了融合的质量和深度。

4、评价体系不完善。当前教育评价体系中,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更侧重于学业成绩,对美育和德育的评价缺乏科学、全面的标准,难以准确衡量学生在美育与德育融合方面的发展和进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和教师对美育与德育融合的积极性和深入程度。

对此,陈冠夫、卓志、张焰刚三位委员建议:

1、文化经典活动传承开展与创新发展。深挖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经典与四川本土文化精华,建议大力宣传与推进实施读经典,画经典,书经典活动。以活动、赛事促培养,从而推动学校对传统文化经典诗词、书法、国画的重视与推广活动,以文化经典传承厚植爱国爱家乡教育。

校内活动:举办中华传统文化节、文化讲座、读书分享会等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组织学生社团开展传统文化研究和实践活动,如国学社、书法社、戏曲社等,为学生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校外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文化古迹等,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学生将传统文化知识传播到社区,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传播能力。

2、传承经典当随时代。结合时代性,活在当下,讴歌新时代。除了培养学生对传统的审美素养的传承,更重要的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让美育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人工智能背景下,与AI、VI、元宇宙等人工智能学科进行深度融合,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动起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我们的时代,创造出属于我们时代的艺术文化,建立文化自信。开发中华传统文化数字化教学资源,如在线课程、虚拟博物馆、文化动漫等,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建立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库,为大中小学思政教师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

3、建立大中小学思政教育协同合作机制。加强大中小学培养一体化沟通与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学校每年的研学活动与爱国主义教育、文化传承教育深度融合。把博物馆、艺术场馆、科技馆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文化传承基地。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同时,建立文化自信。结合德育的内容,使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落到实处。使学生在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欣赏珍贵的文物和艺术作品,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介绍艺术家或其他杰出人物的生平事迹和道德风范,激励学生向他们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艺术作品理解和感悟其中蕴含的道德观念,如善良、勇敢、坚韧等,使学生在提高审美能力的同时,提升道德素养。

4、在学科教学渗透美育与德育。在各学科教学中融入美育与德育元素。例如,语文教学中通过赏析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人性美和道德力量;数学教学中,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对称美、简洁美,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理性精神。在音乐欣赏课上,分析经典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内涵,让学生感受音乐家的爱国情怀、奋斗精神等;在美术课程中,引导学生欣赏具有道德教育意义的绘画、雕塑等作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融入德育内容的美育创作:在美育教学中,鼓励学生以德育为主题进行艺术创作。如组织学生进行以“环保行动”“关爱他人”等为主题的绘画、手工制作、戏剧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深入理解和传播道德观念,感受学科育人之美。


[责任编辑:何子蕊]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