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十五五’是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期,是实现碳达峰的决胜期,四川作为战略腹地,能源保障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正不断强化。”1月22日,在四川省两会期间,省政协常委、资源环境界别委员周庆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随着四川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电力需求不断增长,发展新型电力系统对于四川优化能源结构、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以及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等方面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周庆葭委员说,当前四川具备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良好基础。2024年8月,全省最大用电负荷五创新高、最高达6929万千瓦,较2023年、2022年分别增加822万千瓦、1019万千瓦,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迅速采取强有力举措,树牢极限思维、坚持系统观念、强化备份考虑,组织编制实施省电源电网发展规划,化危为机,持续加强水电自用外送统筹和风光资源配置省级统筹,积极发展新能源,推动多源协同互补、多网互联互济、源网荷储互动,电源结构更加优化、电网保障更加坚强、体制机制更加健全,电力协调运行能力和水平得到持续提升。一是优质清洁能源基地基本建成,多能互补电力生产体系建设全面提速。截至2024年12月底,全省电力总装机达到1.39亿千瓦,其中水电9770万千瓦、风电890万千瓦、光伏1082万千瓦、火电2164万千瓦。二是电网重要枢纽加快建设。不断强化负荷中心间、流域间、省间电网互联互济,着力构建坚强网架结构。省间联网工程及配套项目加快建设。建成“七直九交”送电通道,形成西部重要的电力枢纽。推动陇电入川、疆电入川渝项目前期工作,推进藏电入川项目研究。加快特高压骨干工程建设,甘孜—天府南—成都东特高压交流工程等一批重大电网项目加速建设。优化完善省内主网架,加快推动成都和川南负荷中心电网“立体成环”、川东北负荷中心电网“连片融入”,形成相对独立、互联互济、多重备份的坚强电网格局。三是能源消费转型升级持续推进。2023年全省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41.6%,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电力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充裕的电力保障。”周庆葭委员表示,四川省作为我国的经济大省,2024年经济总量超过6.4万亿元,同比增长5.7%,位列全国第五。同期,四川省全社会用电量从2020年的2865亿千瓦时增长到2024年的近4000亿千瓦时,年均增长8.7%,电力以更快的增长速度支撑四川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保障作用更加凸显。根据《四川省电源电网发展规划(2022—2025年)》,2025年四川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4870亿千瓦时,最大用电负荷8900万千瓦,年均增速将分别达到10.4%和9.7%。未来四川将加速发挥国家战略腹地功能,成为产业转移、稳定后方、服务全国的战略安全保障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全面提速,产业转移带来的增量负荷叠加日趋频发的极端天气,将给能源保障带来更大挑战。
周庆葭委员说,四川建设新型电力系统仍然面临挑战。一是总量不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十四五”以来,四川经济总量年均保持6%左右的中高速稳定增长,电力供需形势由“丰裕枯缺”转变为“紧平衡”,在迎峰度夏、度冬期间特别是极端天气下还存在“丰枯双缺”“电力电量双缺”的风险。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预计电力需求仍将保持刚性增长,电力保障面临较大压力。二是系统灵活调节能力有待增强。新型储能、抽水蓄能、氢能、虚拟电厂等刚刚起步,季及以上调节能力的水库电站装机仅占水电总装机的40%左右,火电、气电装机仅占15%,“靠天吃饭”特征明显,灵活调节和顶峰兜底能力有待增强。三是电力输配通道容量受限。四川由电力“送出大省”转变为“送受并存”,但与省外电力互济通道少、能力低、保障弱,省间互济缺乏灵活性,2024年外送电量占比高达33%以上。随着水电开发进入尾声,电源开发由“以水电为主”逐步转变为“水电和新能源双主体”,大规模开发送出面临较大挑战。
为此,周庆葭委员建议:
一、系统谋划新能源与支撑性电源顶层设计。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离不开新能源,要按照“常规电源保供应、新能源调结构”的思路,“由需定量”、“源网协同”优先在资源良好、位置优越、网架成熟的地区,积极推进新能源开发。灵活性调节电源是推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根据系统需要,“因类施策”科学推进其发展。确保四川的资源优势可靠转化为能源优势。建议加快布局建设清洁高效煤电机组,加快已核准项目开工建设。全方位协调高质量推进广元、达州煤电项目开工建设。积极向国家争取增加四川“十五五”煤电规模指标,提高四川电力系统顶峰兜底能力。高质量建设气电项目,加快推进已核准开工燃气项目全部投产发电。
二、打造西部重要的立体枢纽电网。推动陇电入川、疆电入川、藏电入川,通过四川电网枢纽平台实现接续送电和在更大范围优化配置。优化完善省内交流主网架,打造川西输电走廊,提升清洁能源送出能力,加快阿坝、甘孜、攀西输电通道规划建设,推动攀西特高压交流工程核准开工。着力构建坚强网架,促进省内环网支撑。成都负荷中心最大负荷超过2000万千瓦,电力平衡吃紧状态严峻,建议加快建设成都、川南立体双环网,持续优化川西北、川东北大环网。促进省内特高压顶层骨干网架加快形成,不断强化负荷中心间、流域间电网互联互济,着力构建支持“大进大出”坚强网架结构。
三、加快构建以能源安全保供和绿色低碳转型为导向的四川电力市场交易机制。深化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加快辅助服务市场建设,推动电力中长期、现货和辅助服务交易有机衔接。理顺顶峰兜底电源、抽水蓄能、新型储能、电力辅助服务等价格机制,包括地方电网输配电价改革、流域上下游水电利益调节、水风光多能互补、源网荷储成本分摊等机制。出台水电、火电、新能源、抽水蓄能、新型储能、可调节负荷等多类型能源资源参与市场交易细则。探索开展绿电、碳交易等各类新型市场机制研究。促进多方主体在多市场形态模式下协同发展。(中国改革报、改革网 王泽勇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