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在四川省第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绵阳市富乐中学校长胥燕等绵阳12位代表,提出了“科技与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在中小学校落地的建议。
胥燕等12位代表认为,基础教育是中国式现代化未来人才培养的基点,是“科技与人工智能”全链条的出发点,在基础教育阶段推广“科技与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既是顺应全球科技发展趋势,支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强国建设的必然选择,也是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迫切需求的体现。
教育部等部委相继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2024年12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新修订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同一天,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推进会在北京召开,研究部署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
虽然国家层面高度重视,全面部署,积极推进,但是“科技与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在中小学落地实施难度大、推进缓慢,学校师生和家长感到困惑,与国家布局严重脱节,亟需有科技环境的支撑、有科研教学创新能力的学校先行一步,瞄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中小学“科技与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的实施途径。在内容、方法、实践、评估等方面进行实践积累和系统设计,逐步完成从试点探索到普及推广的发展历程,久久为功地承载面向未来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
胥燕等12位代表建议:
一是加大科普宣传,提高民众认知。降低科普活动门槛,从模型化到生活化。树立科技为人类发展服务的信息技术伦理和人本价值观。通过举办科学讲座、科普展览、科普达人秀、AI生活秀等丰富活动,为师生和民众提供更优质、个性化的认知、体验实践活动,潜移默化培养全民开放包容、接纳新知、与时俱进、融通未来的意志品质和时代精神。
二是切实加大投入,推动规范先行。教育、科技等部门以挂牌或文件指定试点区等方式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区域或学校集合资源,开发课程,探索各学段、各学科教学应用指南,鼓励先试先行,形成试点学校有课表、有课程、讲得好、听得懂,再到学生向往科技类职业:有理想、学本领、有担当、能创造。政府投入专项经费,购入设施设备,建立科技与人工智能专用教室,为试点学校科技创新教育提高支持保障。
三是加强师资建设,确保教学实效。发挥省、市、区、校多级联动机制,逐步完善全员通识培训,教师专题和进阶培训。省市区科技部门、教育主管部门搭建交流展示平台,加强与社会力量的合作,挖掘与整合高校、科研单位、科技馆、科技企业等资源协同打造科技与人工智能教育统一战线。(中国改革报、改革网 王进 蒋良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