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李凌晨 王泽勇 何子蕊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王进报道)回顾2024年,四川省政协工作有哪些创新实践,取得了怎样的成效?1月18日,在四川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省政协研究室主任蒲世阳就相关情况进行了介绍。
蒲世阳说,2024年四川政协大事喜事要事多。这一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全面擘画中国式现代化的改革蓝图,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庆祝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全国政协王沪宁主席深入四川涉藏地区调研肯定我省政协工作,中共四川省委隆重召开省委政协工作会议暨庆祝四川省政协成立70周年大会,为全省政协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
“一年来,在全国政协有力指导和中共四川省委坚强领导下,省政协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和中共四川省委决策部署,聚焦中心履职尽责、紧扣大局实干争先,建言献策的数量、质量和转化率都实现了历史突破,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作出了积极贡献。”蒲世阳表示,2024年四川省政协工作具体来讲有“四个新”的特点。
一是锚定学思想首要政治任务,“学”出新动力。省政协始终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主轴,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统揽政协工作的总纲,在强化理论武装中把牢正确政治方向。坚持党的全面领导,集成提出“坚决维护核心、倾力服务中心、恪守为民初心、广泛凝聚人心,提升履职贡献率,走在全国省级政协第一方阵”的“四心、一率、一方阵”总体工作要求。开展迎庆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省政协成立70周年的系列活动,打造省政协第一个固定历史展陈,深化委员读书活动,开展专委会主任访谈、委员讲故事,推出“奋进新征程·感悟新成就”系列报道,不断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
二是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专”出新贡献。助力国家重大战略落地落实,向全国政协提交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等提案193件,高水平推进森林粮库建设等332篇社情民意信息被全国政协采用,有力助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助力中共四川省委发展战略见行见效,坚持以“同心共建现代化四川”专项行动为总牵引,“一月一重点”开展“我为高质量发展献一策”活动,报送协商建言报告275篇,提案1325件,社情民意信息1.48万余条,一大批建议转化为政策举措。
助力全省重点任务抓实抓好,聚焦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省市县三级政协深入调研、同题共答,形成报告66篇、提出建议600多条。
聚焦拼经济搞建设,视察监督民营经济发展政策落实情况,围绕提振消费、稳外资外贸、保护市场主体等建言协商,促进经济回升向好。
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调研视察国家重点实验室、西部科学城建设,建言发展低空经济、干细胞、核医疗等,助力培育新动能。
聚焦文化强省建设,围绕三苏、三国、三星堆等巴蜀文化议政建言,升级省政协文史馆和书画院,出版《人文巴蜀·大美天府》文史丛书。
聚焦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建立完善沿长江、沿黄河、环秦岭等区域生态保护协商协作机制,共绘美丽四川新画卷。
三是突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作用,“统”出新合力。注重发挥民主党派“直通车”作用,通过搭平台、共调研、支持与市州定点协作等方式,释放新型政党制度效能。注重做好民族宗教工作,指导涉藏州县做好控辍保学、寺庙依法规范管理,视察监督彝区禁毒防艾和乡村振兴,开展“共有家园·流动讲堂”宣讲,持续增进“五个认同”。
注重团结联谊和对外交往,举办新年茶话会、中秋联谊会,组织港澳委员开展座谈考察、国情研修和港澳青年进政协活动,邀请台胞侨胞列席政协全体会议,邀请驻蓉领馆官员列席政协全体会议开幕大会。参与国际友城大会、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等外事活动,有力助推四川高水平对外开放。
四是赋能“两支队伍”建设,“赋”出新气象。深化政协改革,加大制度“立、改、废”工作,制定联系委员、服务群众、民主监督等23项改革举措,完善提案工作、界别协商等11项制度。
建强委员、机关干部“两支队伍”,开展政治培训2600余人次,严格履职考核管理,评选表扬优秀委员,帮助委员知情明政,激励委员担当作为。
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推进“学思想、守纪律、转作风、提能力”活动,政协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助解“两个薄弱”,深化“一委一品牌”“一市(州)一特色”创建,通过“有事来协商”助力基层治理,建成用好4个“政协委员之家”,分片区开展能力培训,举办全省政协第一届运动会,营造全省政协上下联动、创先争优、务实有为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