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王进 李凌晨 王泽勇 何子蕊报道)“2020年1月,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这五年来,川渝人大常委会合作开展了哪些具体工作,呈现出怎样的特点?2025年1月18日召开的四川省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全晓锋用四个“度”三个“聚焦”做了介绍。
全晓锋说,2020年7月23日,川渝两省市人大常委会签署关于协同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合作协议,开启了川渝人大携手助力唱好“双城记”的崭新篇章。五年来,在两地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川渝人大走出了一条省级人大制度化协商、常态化合作、体系化推进、协同助力国家重大战略的新路,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协同立法有深度,两地人大实现了立法主体良性互动、立法规划科学衔接、立法项目重点聚焦、立法工作密切协作、立法资源充分共享的深度合作,制定出台了优化营商环境、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铁路安全管理、川剧保护传承、社会保障卡一卡通、法律援助、川渝高竹新区行政管理事项等7项立法,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二是联动监督有力度,两地人大坚持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不断探索加强合作、助力发展的实践创新,围绕巴蜀文旅走廊、高铁建设、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等重大事项、重大项目、重大平台开展了6项联动监督,联合开展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优化营商环境条例2项执法检查,有力推动了区域、领域高质量发展。
三是代表活动有高度,两地人大联合组织部分全国人大代表深入万达开等地开展专题调研,并向全国人大联合提出“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全面提升长江上游航运能力”等4件全团建议,以及“加强对川渝能源项目金融支持”“推进成渝地区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等20余件闭会期间建议。去年还首次联合组织开展川渝部分人大代表履职培训,共同提高代表履职能力水平,引导两地人大代表为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积极献计出力。
四是合作机制有广度,两地人大持续完善会商、沟通、协调、执行等制度机制,及时优化调整协同立法、联动监督和代表活动等计划,形成了常委会、专委会、办事工作机构以及区、市、县人大多层面联系协作的整体态势,营造了相互支持、积极配合、主动担当的良好氛围。
对于接下来有怎样的安排和打算,全晓锋表示,2025年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第2个5年新征程开局之年。川渝两省市人大常委会充分协商沟通,将开展养老服务、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消费者权益保护等3项协同立法;开展生态环境执法司法保护、农业特色产业合作、长江保护法贯彻实施情况等3项联动监督;还将继续开展联合专题调研,联合提出两会全团建议,积极反映成渝地区发展愿景,共同争取国家层面更大支持。新起点上,川渝两省市人大常委会将聚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使命,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共同责任,聚焦推进新时代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共同目标,深化拓展协同合作新机制,推动两地人大工作理念、思路、机制、方法全方位互鉴,立法、监督、代表工作全领域交流,共同推动川渝人大合作走深走实,取得更多更大标志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