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西部开发-中国改革报看西部开发,西部开发改革发展新闻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中医呵护 山东医疗援疆专家留下口碑一串串

2024-11-25 14:27:55 来源:中国改革报-改革网 

11月,山东省第十一批“7+1”组团式医疗援疆专家即将完成援疆工作。在一年半的时间里,7位来自不同医院、不同专业的援疆医疗专家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满腔热情,以喀什地区中医医院为阵地,结合“喀什所需”“山东所能”,发挥学科优势、专业优势、集体优势,为喀什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贡献着力量。他们中有内科医生李荣华、呼吸科医生李道卫、骨科医生王超、超声科医生李保卫、急诊科医生胡克诚、影像科医生付建斌、以及护理部医生牛霞,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发光发热,共同书写着援疆医疗新篇章。

image.png

从零起步建科室

11月12日,记者走进喀什地区中医医院康复医学科的护士站,看到患者阿不力米提正在和护士长刘兴媚聊天:“你们的服务好,病房也干净,我在这儿看病心情屯好,心情好了我的病就好得快。”阿不力米提因摔伤做了膝盖手术,在网上看到地区中医医院康复做得好,便住进了医院。

牛霞刚到喀什时,地区中医医院尚未完工,但她就着手建章立制,建立三级护理管理体系,并组织护理人员培训和应急预案的演练。医院开诊后,她带领护理团队不断优化流程,提高患者就医体验,积极协调各部门关系,根据医院特色制定各种培训计划及业务学习,提高全院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2023年10月7日,医院迎来第一位住院病人,由于是康复患者,护理要先行。牛霞作为地区中医医院护理部的负责人,第一时间带领护理团队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就诊感受与住院体验,对于不足的地方立即整改。

2024年1月17日,综合外科做了地区中医医院的第一台手术,让来自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副主任医师王超印象深刻。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王超带领当地骨科团队,实现了多个从0到1的突破。

巴楚县的一名患者长期腰痛,让他坐立难安。他早听说喀什市新开诊一家中医医院,有山东援疆专家在,就一直想来市里看看。但工作太忙,路程又远,放弃了很多次。终于,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不仅抢到的专家号,也有充足的时间,就匆匆赶来医院就诊。

image.png

“冲着这份信任,我们山东援疆专家必须要把工作做好。”王超说。这时的他完全没有刚到喀什面对一座尚未完全建成医院时的忐忑。

与王超一样,其他的山东援疆专家,也在一次次坐诊、义诊、巡诊过程中,被这份高度信任和认可感动着。

地区中医医院是一所新建的医院,王超、牛霞与其他援疆专家自2023年5月抵达喀什,面对空空如也的科室,克服重重困难,从零起步,推动科室建设发展。同年9月,地区中医医院顺利开诊营业。

王超作为地区中医医院骨科主任,与综合外科团队一起,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研培训等方面着手,推动科室发展。他们为综合外科搭建起坚实的“骨骼框架”,设立普外、创伤骨科、脊柱等亚专业和病区,并设立了相应的专科门诊,为患者提供更精细化和专业化的服务。

在喀什,王超带领地区中医医院及其他受援兄弟医院的骨科团队,开创多个院内、南疆首台手术,填补了受援医院颈椎微创手术的空白,使南疆地区微创脊柱外科诊疗水平再上新台阶。

援疆专家们撑起了南疆首座公立中医院,为其留下了运营模式、制度建设,留下了医疗团队,留下了一串串口碑。

“师带徒”带你成长

11月12日早上,地区中医医院综合内科科室内,山东援疆医生李荣华的办公室里洋溢着温馨与感激,患者家属冯先生紧紧握住李荣华的手,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我爱人的病好多了,听说援疆医生要回去了,我专门过来感谢。”这样的场景,在地区中医医院几乎每天都在上演,成为援疆医生们辛勤付出的最好见证。

李荣华深知,医疗援疆不仅要带来先进的医疗技术,更要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她注重临床教学、人才梯队培养,通过师带徒及定期学术讲座等方式,培养培训当地医务人员20余人,将内分泌专业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手段在喀什地区推广。同时,她积极推广中医药知识,将齐鲁中医药传承经验带到喀什,让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中医药服务。将中医院的中医品牌在喀什地区人民心中树立起来,为山东医疗援疆铸就厚实的力量。

image.png

“在与援疆医生共事的过程中,我收获颇丰。跟着他我提高了医疗技术,在将来,我会把所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努力提高本院骨科医疗水平,为患者提供优质治疗。”地区中医医院骨科主任董鑫说。

努力变“输血”为“造血”,今年7月,地区中医医院成功加盟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骨科专科联盟,持续推动地区中医医院骨科和脊柱微创专业的发展。

由于气候特殊、地理环境等因素,喀什地区有一款少有人知的常见病、多发病——咳嗽变异性哮喘。

山东省立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李道卫是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领域的专家,在地区中医医院担任肺病科、呼吸科主任。刚到喀什时,在门诊,他常常会遇见“误打误撞”来就诊的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很多人对这种哮喘没有概念,往往以为是自己感冒了,或者发炎了,就自行服用一些抗生素进行治疗,结果事与愿违,越治越重。”

李道卫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规范用药剂量,让81岁患慢阻肺多年、因呼吸困难坐上了轮椅的穆女士,得到了有效治疗。

每周一清晨,李道卫按照患者病情划分,带领科室年轻医护人员进行教学查房,从查体、询问病史到遇到特殊病例、典型病例、疑难危重病例,李道卫就从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思路、诊疗方案进行详细讲解,手把手教科室年轻的医师做好诊疗工作。

“我争取把我所学所知所想,都能留给这里的青年医师们,帮大家提高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识别、诊治能力。”李道卫说。

为了更好地开展呼吸慢病的规范化诊治,李道卫的带领科室人员开通了咳喘专病门诊,开设了肺功能检查、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等呼吸系统检查项目,并培养了一名肺功能技师。

image.png

“一年半的时间,我从老师这里学到了很多,不仅是学科、技术上进步,更有对学科及知识的无限追求的精神。”当地区中医医院内一科主任贺琴谈到老师李道卫时,满是感激。作为“开科元老”,贺琴是李道卫的第一批学生。

山东专家“亚克西”

“感谢你们到我们小区义诊,零距离为我们答疑解惑,省去了就诊的费用和时间。山东大专家亚克西!”前来咨询问题的群众紧紧握着援疆医生的手,久久不愿松开。这是地区中医医院“鲁喀石榴籽”义诊医疗队开展义诊活动现场的一幕。

也因为有山东援疆的专家坐镇,地区中医医院已成为当地群众就医看病的主要选择之一。

“这个肿块长多久了?”地区中医医院特检科主任李保卫正给病人检查腿部的肿块。在一年半的时间里,李保卫积极参与筹建功能检查科室,通过科室讲座及亲自带教培训的形式,提高科室人员在超声诊断方面的理论知识及超声操作技能,确保对各部位的超声诊断基础及常见病症有全面的掌握。并带领科室人员开展胃肠道超声造影检查、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等先进医疗技术,使地区中医医院的超声诊断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援疆专家、地区中医医院急诊科主任胡克诚规范了急诊接诊流程,建立了24小时医护值班制度,并加强业务能力的提升和临床操作技术的培训。他带领团队走出医院,深入机关单位、学校、社区等开展急诊急救知识科普,提高居民对突发疾病的认知和现场急救处置能力。

援疆专家、地区中医医院影像科主任付建斌则将先进的影像技术和影像诊断带到了喀什。他通过临床带教、学术讲座等方式,将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影像科的先进理念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积极推广了X线、CT及MR常规检查和一些特殊检查及新技术应用。他还带领科室同事到各乡镇卫生院进行对口技术指导工作,规范了放射科操作流程,提高了疑难病例的诊断水平。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山东援疆专家们在帮助受援医院的同时,带着资源、带着感情、带着责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中医药诊疗服务,进校园、进社区、进兵团等义诊咨询、健康宣教活动,开展义诊30多场次,受益群众5000余人次。让各族群众足不出户就享受到优质的中医药特色医疗服务,用实际行动把报国志、援疆情、爱民心镌刻在喀什大地上。

地区中医医院“7+1”组团式医疗援疆专家虽然来自不同的科室和背景,但他们都以专业精神和爱心,为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不仅提升了喀什地区中医医院的医疗水平,更在当地群众心中留下了良好的口碑。

随着第一轮医疗援疆工作的即将结束,新的援疆力量将接过接力棒,继续在这片热土上书写医疗援疆的壮丽诗篇。

(雷木果艾斯凯尔·赛麦提)中国改革报李振峰报道


[责任编辑:李振锋]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