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丰收季,沃野田畴,薯香四溢。在拜城县老虎台乡科克亚村,一台台大型马铃薯收获机有序驶过,一颗颗饱满的马铃薯从泥土里翻滚出来,村民们忙着分拣、称重、装袋,田间地头一派忙碌的景象。
“我们村在高标准农田种植马铃薯,使用新机具和新技术后,亩均产量达到5.6吨,增产1.5吨。”村党支部书记吐尔逊·吐尔地高兴地说。
拜城县有种植马铃薯的传统。今年,全县坚持把马铃薯产业作为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特色产业来抓,在科技服务保障、延伸产业链、拓宽销路等方面狠下功夫,马铃薯种植面积达7万亩,成为支撑村民持续增收的主要产业。
老虎台乡科克亚村是拜城县最大的种植区,地处天山南麓,这里气候凉爽、光照充足、土壤肥沃等自然资源得天独厚,适宜种植马铃薯。2022年4月,村“两委”和县人民法院驻村工作队经过充分调研、征求村民意见,决定在6900亩高标准农田上种植马铃薯。
产业要发展,技术是支撑。在派出单位牵线搭桥下,村“两委”和工作队对接新疆农业科学院薯类试验站,打造800亩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采取村集体+合作社+示范田+种植户模式,从河北、甘肃等地引进高产优质品种“荷兰V7”“冀张薯12号”等种薯,采用马铃薯原种薯“水培”“雾培”培育技术,产量由每株4至5粒提升到30粒以上,搭建“空地一体化”智慧管理系统,应用马铃薯长势遥感监测、水肥智能微灌、病虫害智能识别等先进技术,实现马铃薯“四情”智慧监测、田间智能高效作业和生产全流程的智能化管理。
“村里经常开展技术培训,我种的300亩马铃薯全程机械化操作、精细化管理,今年收入在40万元左右。”种植大户亚森·托乎提说。
智慧农业是拜城县推进农业生产提质增效的重要举措。今年,全县高标准农田种植马铃薯3.8万亩,通过良种、良法、良田、良机相结合,提高村民科学种植技术,预计年产30万吨、产值16.3亿元,马铃薯产业跑出现代农业发展加速度。
如何延长产业链,提高马铃薯附加值?2023年5月,米吉克乡尤喀克阿尔其格村“两委”和县信访局驻村工作队对接村企疆达薯业有限公司,采取企业+合作社+种植户模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实现企业和种植户间产销、服务有效衔接。工作队助力企业争取乡村振兴项目资金3000万元,引进万吨优质马铃薯全粉加工项目和3条现代化生产线,精深加工马铃薯,当年8月,注册“米薯”商标,年生产绿色健康、营养美味的薯饼、即食粉丝、冷冻薯塔等产品4万余吨。
“自动化流水线生产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新引进的冷冻、冻干、非油炸等加工工艺也丰富了产品种类。”企业生产车间负责人任永红说,“马铃薯从种植储藏、生产研发到产品销售,打通了全产业链模式。”
疆达薯业是拜城县生产加工马铃薯的龙头企业。目前,全县先后引进佳顺薯业、西森薯业等3家马铃薯育种和种薯加工生产企业,新建深加工园区和6座仓储智能冷库,马铃薯初、精深化加工成效明显,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为当地及周边乡镇村民提供了就业空间。目前,辖区企业已带动300余名群众稳定就业,解决季节性务工800余人,1500户种植户年均纯收入7万余元。
“大家加把劲儿,这批出口的鲜薯订单有1200吨,我们要保质保量,抢‘鲜’发往吉尔吉斯斯坦……”在察尔齐镇喀依库拉克村的佳顺薯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车间里,负责人周强与工人们一起打包、装车,一辆辆满载马铃薯的卡车缓缓驶出工厂。
为让好产品有好销路,村“两委”和乌鲁木齐海关驻村工作队发挥派出单位优势,邀请自治区海关工作人员多次到村指导,协助开展出口食品原料种植及生产企业备案,联系国外客商并协调阿克苏、伊尔克什坦海关帮助准备通关材料、办理出口事宜,带动全县4万吨马铃薯走出国门。
拜城县通过线上+线下推介销售马铃薯,与疆内商超、餐饮行业签订收购订单;采取直播带货、出口境外等销售模式,助推优质农产品走出疆内、走向世界。
产业兴旺方能民富村强。拜城县将按照“种薯繁育、收购生产、鲜薯出口”齐头并进的思路,持续推动马铃薯现代化育种、基地化生产、精深化加工、品牌化销售全产业链发展,实现产业附加值最大化,让马铃薯产业书写乡村振兴大文章。
(徐秀芳 龚如芳 伍亚妮)中国改革报李振峰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