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四川-中国改革报看四川,四川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向“新”而行 院地协同改革走出“游仙路径”

2024-11-13 09:57:06 来源:本网专稿 

李玄优 李婷婷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王进

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位于成都—重庆—西安“西三角”腹心地带,是中国(绵阳)科技城核心区、绵阳市主城区,现拥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航发四川燃气涡轮研究院、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西南自动化研究所等国家级科研院所3家,国家重点实验室6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截至2023年底,全区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270家,有效发明专利达3735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5.76件。

近年来,游仙区依托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高度集聚独特优势,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县域集成改革、科技城新区集成授权改革等一系列改革试点契机,持续深化院地协同,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上重点突破,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重要支撑。2023年,全区科研行业和科技服务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27.36%;今年4月,游仙区入选2024年全国创新百强区。

聚焦技术创新

突出重点攻关

近年来,游仙区坚持聚焦国家战略、面向经营主体,加强沟通联络,做好服务保障,着力以机制创新突破体制障碍。

以“院”为主,服务国家战略。游仙区着眼建设国家战略腹地核心承载地,从土地、资金、人才等方面全力支持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国字号”大院大所攻关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从住房、就医、家属就业等方面全力保障院所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搞科研。

以“企”为主,对接市场需求。游仙区围绕大尺寸绝缘结构件等具备较强技术储备和广阔市场前景的领域,实施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行动,支持企业积极参与创建国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工业设计中心建设,着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截至目前,全区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17户。

以“政”为主,搭建“联姻”机制。游仙区构建院地企“联姻”发展模式,建立并动态更新院所高校需求建议清单、可转移转化成果清单等,探索“企业出题、政府立题、协同破题”科研项目组织机制,开展企业技术需求和配套能力、院所供给能力摸排,推动供需精准对接。2023年以来,院地企联合在核检测、激光安防、国防装备等领域完成协同技术攻关8项,特别是在国际上首次证实了X射线FLASH放疗技术高能效应,并推动进入临床运用。

聚焦成果转化

强化支撑保障

游仙区充分发挥平台集聚转化功能,提高院地企协同科研攻坚、标准通用、检验检测和成果转化水平,畅通科研成果转移转化通道。

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支撑。游仙区探索“地方推动+院所技术牵引+N个研发团队”模式,与科研院所、高校共建涪江实验室、光子技术研究院、624科创中心等10个创新平台,强化概念验证、中试孵化、成果对接、技术交易等功能支撑。2023年,光子研究院成功研发出以氮氧化锆陶瓷为芯片的抗磁型深低温探测器,打破了国外垄断,并成功上市销售。

强化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游仙区制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等政策,大力引育技术经纪人、科技咨询师等,组建国科技术转移中心等技术转移机构超40家,向地方推荐核技术应用、激光技术应用、航空与燃机等领域的产业化可转化项目23个,推动全区技术合同交易登记额由2022年的2.3亿元提升至2023年的14.1亿元。

强化科技成果转化金融保障。游仙区聚焦畅通“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组建科技创新发展集团和盈远基金、高创基金、白鹭基金三大基金,探索推出“游仙创客贷”“科易贷”“人才贷”“成果贷”等科创类专属信贷产品。2023年以来,游仙区累计为全区科技企业提供金融支持超10亿元。

聚焦资源禀赋

拓展产业优势

游仙区探索院地共建特色专业化园区,择优引入承接企业,推动院所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就近中试熟化、产业化,加快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抢滩布局新赛道。游仙区依托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立足资源禀赋,大力发展先进材料等特色优势产业和核技术应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建设新一代人工智能、空天信息、氢能与储能、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着力构建具有游仙特色和优势的“3+3”现代产业体系。

精准引育新企业。游仙区聚焦合作单位开展定向招引,收集与在游院所合作的高校、院所、企业和配套需求,今年以来,新签约九绵数智制造产业园等项目16个、签约金额156.09亿元,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6个、签约金额147亿元。

推动构建新链条。游仙区聚焦核技术应用、激光技术应用、航空燃机等新兴产业领域,与院所、企业合作建设核医疗健康产业园、激光技术应用产业园、航空与燃机产业园等特色(专业)园区。游仙区已建设特色产业园区4个,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55亿元,核技术应用产业集群入选四川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责任编辑:何子蕊]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