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建设“天府森林四库”实施方案》政策吹风会在四川新闻发布厅举行。四川省林草局总工程师张革成,省林草局改革与产业发展处副处长李大明,省林草局生态保护修复处三级调研员陈思慧,省林科院二级研究员莫开林,出席吹风会介绍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记者获悉,2023年四川省林草综合产值超过5200亿元,同比增加10.4%。通过“天府森林四库”建设,力争到2030年,四川建成万亿元级“天府森林钱库”,全省林业产业综合产值达到1万亿元,农民从林业上获得人均年收入超过6000元,森林生态服务价值达到2.4万亿元。
政策吹风会现场。高寒 摄
四川是如何高水平打造“森林钱库”,高效推进生态价值转化?目前已经形成了哪些地方经验?就媒体关心的问题,四川省林草局改革与产业发展处副处长李大明表示,“森林钱库”的核心要义就是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前提下,推动森林产品变商品、资源变资本、价值变产值,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据介绍,四川省主要围绕四个方面推进“森林钱库”建设:
第一,促进森林物质产品更能“卖钱”。2023年,全省木材产量330.99万立方米,大径竹4636.04万根,还有形形色色的林下产品在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同时,增加了林农收入,根据国家林草局测算,全国直接从事林业产业就业人数达6000万,一些林区山区农民收入的20%左右来自林产品,部分林业重点县超过60%,四川山区占70%以上,许多山区林业收入成为了群众的主要收入来源。
第二,促进森林文化资源更能“变钱”。积极推动发展森林旅游和森林康养产业,实现“不砍树能致富”,如青川县阴平村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全村依托森林旅游资源,积极建设民宿,参与经营200余户,2023年接待游客超过40万人次,生态旅游收入3800余万元,占全村总收入的三分之二。全省依托丰富的林草资源推进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生态旅游综合收入约1900亿元。
第三,促进森林保护修复更能“换钱”。全省天保工程、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一直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全省年下达护林员管护资金3.4亿元,生态补偿17.7亿元,可直接为山区农民增加劳务收入和补偿收入。脱贫攻坚期间,贫困山区林农人均每年从林业生态效益补偿、生态管护中获得转移性收入超过7000元。
第四,促进森林生态价值更能“藏钱”。全省森林在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等方面的生态服务价值,从2012年的1.4万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1.9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2.8%。随着“天府森林水库”“天府森林碳库”“天府森林粮库”的建设,全省森林质量和生态效益都将得到显著提升,到2030年,全省森林生态服务价值2.4万亿元的目标完全能够实现。
值得注意的是,《四川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已发布,四川将以深化改革来助推“天府森林四库”建设。
“四川省集体林地面积超过1.9亿亩,占全省林地“半壁江山”,是“天府森林四库”建设的重要阵地。”李大明介绍,四川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林改实施方案,优化制度设计,创新改革举措,将从四个方面来助力打造高水平的全国“森林四库”示范省。
具体来说,第一,要放活林地经营权,释放林地发展潜能。支持林地承包权与经营权分离,林地经营权可以依法流转和再流转。流转期限5年以上的林地经营权可以申请登记颁发不动产权证书,并作为林业有关行政管理事项的凭证。据了解,资阳市、威远县等地目前正在探索推进林地经营权不动产权证书办理。
第二,要优化林木采伐政策,保障维护林农权益。制定林木采伐改革举措,赋予林业经营者更多自主经营权。实行林木采伐限额5年总额控制政策,取消人工商品林主伐年龄限制。采伐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以外的人工商品林,采伐限额在同一编限单位的商品林采伐限额中统筹使用。
第三,要强化要素保障服务,撬动资金资本参与。将完善林权抵押贷款制度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制。推广公益林(天然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创新林权抵押贷款产品。崇州市季崧林地股份合作社获得全省首笔林业生产经营服务设施抵押贷款授信100万元。
第四,要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壮大新型经营主体。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采取预流转方式收储林地经营权,牵头组建林地股份合作社、村办林场或引进经营主体,为资源集约利用创造条件。鼓励各类企业参与国家储备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推广成都市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探索的“林业共营制”,促进林业规模发展。(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 高寒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