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10月30日,《建设“天府森林四库”实施方案》政策吹风会在四川新闻发布厅举行。四川省林草局总工程师张革成,省林草局改革与产业发展处副处长李大明,省林草局生态保护修复处三级调研员陈思慧,省林科院二级研究员莫开林,出席吹风会介绍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政策吹风会现场。高寒 摄
据了解,四川省政府、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近日联合印发了《建设“天府森林四库”实施方案》,旨在发挥森林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推动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更好联动。
在吹风会上,四川省林草局总工程师张革成介绍,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保护发展森林资源,明确指出“增绿就是增优势、护林就是护财富”,近年来又多次强调“森林是水库、粮库、钱库、碳库”,要求“推动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更好联动”,为建设“天府森林四库”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四川地处长江黄河上游,是全国森林资源大省,现有林地面积3.81亿亩,居全国第1位,其中森林面积2.6亿亩,建设“森林四库”优势突出、潜力巨大。近年来,四川省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着力维护国家粮食安全。2023年12月7日四川省政府印发《建设“天府森林粮库”实施方案》,先行启动建设“天府森林粮库”,推动多样化“林粮”生产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张革成表示,在此基础上,我们积极谋划建设“天府森林四库”,高水平打造全国“森林四库”建设示范省。
据介绍,《实施方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认真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绿”并举、“四库”联动等重要指示的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将森林“四库”作为一个整体,统筹推进、分类指导、共建共享。着力建设“天府森林水库”夯实生态安全根基,建设“天府森林钱库”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设“天府森林粮库”筑牢粮食安全底线,建设“天府森林碳库”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积极推进“蓄水于山”“藏粮于林”“摇钱于树”“固碳于木”,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
同时,结合四川森林资源现状和发展基础,科学提出目标任务。力争到2030年,全省森林蓄水能力达到1000亿立方米,进一步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林粮”经营面积达到1亿亩,进一步丰富老百姓的“菜篮子”“油瓶子”“果盘子”,让更多“森林热量”“森林蛋白”走上餐桌;林业综合产值达到1万亿元,比当前翻一番,带动农民人均林业收入超过6000元,进一步鼓足老百姓的“钱袋子”;碳储量达到10亿吨,森林固碳增汇能力全面提升,进一步促进森林碳汇功能价值变现,做大林业碳汇“大蛋糕”。
“为确保目标任务落地落实,《实施方案》明确提出着力建设长江黄河上游‘绿色天然水塔’、构建多元化森林食物供给体系、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增强森林固碳增汇功能等四项建设内容。”张革成说,按照做足增量、提升质量、保护存量、释放能量的思路,明确提出实施森林生态修复重大工程、精准提升森林质量、积极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着力维护森林生态安全等四项重点任务,包括实施长江上游干支流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四川盆周山区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国土绿化综合项目、加强退化天然林修复、加强人工林改造培育、加强珍贵大径级木材培育、大力发展木竹加工、积极发展特色经济林、科学发展林下经济、实施森林旅游康养提质行动、推进森林碳库价值实现、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健全自然保护地体系、提升森林防灾减灾能力等14项具体措施。同时提出加强统筹协调、完善支持政策、提升服务能力等三方面保障措施。
张革成表示,下一步,我们将认真抓好《实施方案》的推进实施,科学分解建设任务,加快出台工作指南和系列配套措施,在具体实施中更好统筹生态保护、生态发展与生态安全,积极拓展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现实路径,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生态本底,持续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贡献更多林草力量。
据了解,四川省处于第一级青藏高原和第三级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带,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区,地理环境独特,生态区位十分重要。四川属于全国第二大林区,森林资源十分丰富。经过长期努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各地依托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森林经营等项目,抢抓绿化全川、脱贫攻坚等重大机遇,坚持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两手抓”,全省森林面积和蓄积持续增长,以经济林和林下经济为重点的森林食物发展迅速。2023年,全省森林涵养水源总量达到890亿立方米,林草产业总产值超过5200亿元,“林粮”年产量超过1400万吨,为建设“天府森林四库”奠定了良好基础。(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 高寒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