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绵阳市平武县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资源富集,52.6%的县域面积被划入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范围。为找准生态资源价值转化的有效途径,近年来,该县通过探索创新“生态超市”,开辟出了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的新赛道,为生态资源资本化搭建起了中介平台,实现了生态资源的重新配置和生态资产的优化利用。
登记收储 解决资源“碎片化”
针对各类资源在价值转化的过程中存在低效闲置、碎片零散、沉淀无法激活等问题,平武县建立“政府搭台、市场运作、农户参与、企业主体”运作模式,成立平武县生态超市经营管理公司,申请“生态超市”商标,打造生态资源登记收储、生态产品开放陈列、市场主体流转交易、金融产品创新支持、产业发展增效赋能的综合性平台。同时,打造“乡村资源数字平台”,通过大数据手段、数字赋能等方式整理收储国土、林业、水利、农业等部门自然资源数据,实现生态资源资产线下收集登记、线上平台全量归集,确保闲置生态资源分布一图感知、一键登记。
近日,在江油关镇产业服务中心,县供销社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江油关镇共登记‘山水林田湖草房矿’等资源26宗,在乡村资源数字平台进行分类展示,企业可以根据地域、资源要素、数量等条件搜索查询相关‘标的’,有效解决了生态资源供需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价值评估 破解资源“交易难”
“生态超市”对登记的各类碎片优势生态资源进行规模化收储,根据开发方向、开发方式等进行整合连片、系统优化、配套升级,提升规模优势和可开发价值,形成可交易的优质连片资产包。
由“生态超市”联合评估公司对待流转交易的资源资产包进行价值评估并颁发《生态资源价值评估证书》,将评估后的有价生态资源产品在“生态超市”开放陈列并挂牌交易,实现生态资源价值显化和价值增值,破解生态资源价值转化中难交易、难抵押、难变现等问题。目前,已对县域内6处生态资源资产进行价值评估并上架挂牌。
据了解,“生态超市”对江油关镇观凤村15户群众350.04亩闲置林地资源登记进行挂牌交易后,目前,该桩闲置林地已经被投资商相中,并在平台办理交易后,进行了集中连片发展黄连种植、乡村旅游等整体打造提升,预计可带动50余户群众常年务工,年增收10万元。
创新服务 化解市场“融资难”
长期以来,生态资源经营主体通过依法有偿形式取得的承包权、使用权、种植权、养殖权等经营权,因生产经营资料难以确权登记,无法通过抵押等形式获得融资,导致后续投资乏力。为破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企业贷款授信难、贷款难的问题,平武县“生态超市”联合银行、担保机构、评估公司创新“融资租赁回购”模式,开发新型金融服务产品。
该县“生态超市”以300万元收购平武县弘安农业公司60余亩车厘子产业园,并将3300株车厘子树返租给公司经营管理,公司定期向“生态超市”支付租金,且在约定期限内以不低于流转金额回购。
弘安农业公司改造提升车厘子园后,预计2025年可新增300亩车厘子树投产,每亩年产值可达到1.2万元,年营业性收入增加360万元。
“融资租赁回购模式帮助我解决了资金短缺难题,我就能扩大种植规模,升级产品质量,还能带动群众就近务工,稳定增收,有力地增强了我发展高山水果产业的信心与决心。”弘安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说。
生态反哺 把青山变成银山
针对村集体经济组织坐拥大量优质生态资源资产,却“守着金饭碗受穷”的局面,“生态超市”通过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支持引导镇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等入股项目开发,共同运营开发当地自然资源资产,推动村集体经济增收和农民收入增长。同时,“生态超市”充分发挥平台作用,建立“一对一”工作联系机制,将市场主体需求以任务形式派发至相关行业部门,提供对口产业指导服务。
“生态超市”将江油关镇观凤村村集体所有的300亩低效闲置林地登记挂牌对外招商,引进四川美嘉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发展黄连、小木漆中药材套种种植。村集体与企业协议,在项目投产后按照利润6%的比例进行分红,预计村集体经济每年至少增收50万元。
“我们村300亩集体林多年来一直闲置,现在通过生态超市搭建了村集体与企业的桥梁,项目投产后村集体就能有固定收益,真正把青山变成了银山。”观凤村党支部书记魏荣翔对未来充满信心。(何魏鋆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 蒋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