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西部开发-中国改革报看西部开发,西部开发改革发展新闻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跨越 ——献礼新中国成立七十五周年之喀什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篇

2024-10-11 14:05:07 来源:改革网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

新中国成立75年来,喀什地区教育事业从简陋的土坯房到现代化的教学楼,从匮乏的教育资源到普及化的优质教育,撑起了地区发展的半边天。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喀什地区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教育保障条件不断改善,教师队伍建设、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及均衡化发展得到进一步加强,在对口援疆省市的倾力援助下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目前,全地区教育事业呈现出日新月异、生机盎然的发展态势。

叶城县阿克塔什镇小学学生在上课。

培根铸魂,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定位凸显

初秋的喀什,天高云淡。百年喀什馆里研学人群涌动。“百年沧桑·峥嵘岁月”“苦尽甘来·日新月异”“民生巨变·追逐未来”3个单元里,一帧一帧的照片拨开喀什地区发展变迁的历史进程,这是接受红色教育的隽永讲堂,更是涵育莘莘学子家国情怀的摇篮。

在教育的广阔天地里,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始终是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地区立足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将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育定位愈发凸显,成为喀什地区教育发展的鲜明特色。

走进疏附县第一中学,伴随着铿锵有力、节奏欢快的锣鼓声,舞龙队在鼓乐的伴奏下翻滚跳跃,展示着游、穿、腾等舞龙动作要领。这一幕,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的生动展现,更是地区各级各类学校蓬勃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的缩影。通过这些活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浸润学生心田,打造出一批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品牌,为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新时代青年奠定坚实基础。

9月22日,第27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重点活动在喀什地区隆重举办,主题为“加大推普力度,筑牢强国语言基石”,彰显了喀什地区在全面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和推广普及方面的坚定决心和显著成效。近年来,地区各级各类学校巩固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水平,专任教师普通话达标率达到69.9%,社会面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也全面加强,为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民族团结进步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地区的教育实践中,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魂育人始终是一条主线。地区全面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更加鲜明。青少年“筑基”工程深入推进,百年喀什馆、地区博物馆等“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得到充分利用,有形有感有效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地区还积极推进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活动,推进中小学与援疆省市学校结对共建,107.7万名中小学与援疆省市青少年结对子、交朋友,每年组织喀什学子赴疆外其他省市开展交流研学活动,拓宽喀什学子的视野,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教育普及提升喀什教育体系日益完善

经过75年的不懈努力,地区的教育事业持续改善办学条件,已构建起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整教育体系。

教育普及水平实现了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历史性跨越。

地区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的提质扩容,加大小区配建幼儿园力度,不断扩大公办幼儿园资源,新建、改扩建49所学校(幼儿园),新增学位45773个,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保持在99%、98.5%以上。

伴随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地区的学生成长成才的通道也变得更加广阔。

在喀什市夏马勒巴格镇中心小学,学生们在专业的援疆体育老师的指导下,享受着运动的快乐。近年来,地区始终坚持开设艺体类兴趣班、辅导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线,不断加强和完善各种艺体特长生的培养措施,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充分发挥,在抓专业的同时紧抓文化课教学,做到“两手抓、两手硬”。如今,各县市至少1所普通高中学校举办艺术、体育等类型特长班,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成长路径。

在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方面也取得新突破,职业学校全部实现提档升级,新建喀什理工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招生办学。电子科技大学新疆研究院、喀什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挂牌筹建,地校合作不断深化拓展,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喀什大学更是从单一的师范类院校发展成为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型大学,生源结构和师资队伍结构也实现了多元化发展。

同时,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也在稳定提升,“班班通”设备覆盖率达到98%以上,校园互联网覆盖率更是实现了100%的突破。如今,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越来越多的师生享受到教育信息化带来的便利。刷脸入校、直播课堂在线学习、电脑编程……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不仅克服了空间的阻隔,更让偏远之地的孩子们也能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喀什大学(侯立超摄)

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筑牢教育强喀根基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

2000年8月,安燕从山西大学毕业,放弃了留在家乡工作的机会,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前往喀什的征程。她在喀什大学24年里,亲身见证了喀什大学从默默无闻到教育腾飞的辉煌历程。如今,她不仅成长为喀什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还带领团队使学前教育专业成功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并顺利通过教育部师范专业二级认证。安燕只是喀什地区众多优秀教师中的一个缩影,她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书写着对喀什教育的热爱与执着。

在喀什,像安燕这样的自治区“天山英才”教学名师有15人,他们不仅在教学上取得了显著成绩,还在科研领域不断突破,为喀什的教育事业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此外,地区还通过实施教师梯级发展工程,累计培育了684名地区级各梯级领军人才,创建了65个名师工作室,补充教师1599人。同时,通过完善“国培引领、区培示范、援疆嵌入、地培辐射、县市培训保全员、校本培训促个人”的教师培训体系,线下培训师资7.5万人次,有效提高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近年来,地区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教育强喀建设大局中来把握,通过多渠道不断补充壮大教师队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签约国家、自治区公费师范生等方式向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进一步缓解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

在职称评聘、评优奖励、人才项目申报等方面,地区也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大力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以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筑牢教育强喀根基。

扩优提质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更加充实

过去,喀什地区的学校条件简陋,课桌是用木板搭起来的,墙面抹上水泥就是黑板。然而,正是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喀什人民对教育的渴望如同荒漠中的绿洲,生生不息。

现如今,走进叶城县阿克塔什镇小学,学生坐在标准化的教室、嬉戏奔跑在宽阔的篮球场……现代化的校园里,书声琅琅。2019年,随着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实施,教师古丽努尔·艾尔肯和学生们从昆仑山腹地搬来了离县城20公里的阿克塔什镇安置点小学,在家门口就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

从传统的粉笔、黑板、教材到如今的多媒体、实验室、电教室、塑胶跑道等现代化教学设施,软硬件教学设施已实现全覆盖,为全面提升办学质量打下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喀什地区在教育领域的扩优提质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更加充实。地区全面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一座座现代化的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不断拓宽着人民群众的有学上、上好学之路。

岳普湖县启航幼儿园孩子们在包饺子(余思民摄)

此外,地区还大力实施“雨露计划”项目,对入读中、高等职业院校的脱贫家庭学生给予每年3000元的补助。通过加强政策宣传、入户走访等措施,确保“雨露计划”真正惠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让更多人通过教育实现人生出彩。

“感谢‘雨露计划’的帮助,减轻了家里的经济负担,让我能够顺利完成学业,从而有机会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在谈到“雨露计划”时,来自泽普县古勒巴格乡巴扎村的穆耶赛尔·努尔买买提总是有说不完的话。2014年,穆耶赛尔·努尔买买提一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2019年她考取大学,在“雨露计划”的帮助下完成了学业,毕业后,返乡成为了一名幼儿教师。

75年来,喀什地区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推动教育事业发展,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产业和区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喀什大学作为南疆地区的重要教育基地,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为新疆特别是南疆培养了13万余名政治素质过硬、专业基础扎实、奉献边疆基层的各类专门人才。

站在新起点,喀什地区的教育事业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迈向新的征程,将继续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动摇,持续扩优提质,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公平、便捷的教育服务,努力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雷木果)中国改革报李振峰报道

[责任编辑:李振峰]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