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四川-中国改革报看四川,四川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站地合一”改革 绵阳平武县蹚出生态产业化发展新模式

2024-10-10 14:45:52 来源:本网专稿 

绵阳市平武县纳入大熊猫国家公园面积分别占四川省、绵阳市大熊猫国家公园面积的74.6%、15.5%,纳入面积绝对数全国第一,管护区地块类型多,权属情况复杂,管理管护难度大。为实现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今年以来,平武县以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白马藏族乡为试点,实施“站地合一”改革,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发展新模式。

优化管理管护方式

针对王朗片区与属地乡镇区划界限明显、权责交叉不清等问题,按照管护片区合一、工作力量合一的原则,平武县依托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挂牌成立“王朗管护站”,成立由白马藏族乡党委书记兼任王朗—白马管护片区综合党委书记的党组织,整合各类人员46人,实现“一块保护地、一个队伍管”。同时,将原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涪林源林业发展有限公司、白马藏族乡35962.4公顷保护地全部划入王朗管护站管理,实现功能互补、资源共享的一体化融合发展。

白马藏族乡负责人表示:“改革试点开展之前,白马藏族乡、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王朗自然保护区三个单位存在巡护区域重叠、沟通协作不畅等问题,自王朗管护站实体化运行以来,我们建立了项目包装、市场监管、要素保障等重大事项会商机制,共召开专题会议6次,并落实了服务专员,形成了高效统筹、合作联动的‘一盘棋’工作格局。”

提升保护巡护水平

在解决巡护面积范围广、人员力量缺少等问题上,平武县充分利用遥感技术、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构建“天空地人一体化”动态监测体系,广泛运用无人机、红外相机、大数据平台、基因测序等10余种现代科技开展森林管护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截至目前,野外布置红外相机830个,无人机野外巡护500余架次,重点林区“技防”覆盖面超过25%,林长巡护效率提升超60%。同时,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等20余家科研院所和保护组织合作,推广多种保护模式并存的生态保护机制,设立全国首家大熊猫碳汇专项基金,组建全国首个生物多样性保护外部专家智慧库,建成投用教学科研实践基地6个。

坚守野生动植物保护一线26年的梁春平说:“我平均每年得走2000多公里山路,对于区域内20多条相对固定的路线,每年至少要巡4回,巡护一趟基本要在10个小时以上,非常耗费时间。自从采用红外线相机、无人机等科技手段以来,我每次的巡护时间大大降低,巡护质量也得到一定的提升。”

“节约出来的时间让我们有机会和全国前来考察学习的专家学者深入沟通交流,不断充实着我们在生态保护方面的专业知识。”巡护员李芯锐补充说。

推行共建共享模式

近年来,平武县编制了《平武县自然教育生态产业园规划》,建设以民俗文化体验和科考研学为主题的王朗白马园区,依托王朗片区自然教育资源和白马藏族特色文化,构建“基地—市场—访客—社区居民”相互引流、相互链接、相互支撑的利益共享机制,以实际行动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平武县推出守护王朗、探索王朗等16条路线涉及自然教育课程18个,将白马作为访客体验古老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的体验区,纳入自然教育课程。培养培训以民宿负责人、非遗传承人等群体为主的生态导赏员、自然解说员80人次。引导社区居民整村整寨新建、改建精品民宿36家,带动群众增收550余万元,增加就业岗位116个,社区居民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亚者造祖村村民肖他才里说:“以前我一直在外地做生意,今年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申请了“绵州农房增信贷”200万元,将家里的房子改造升级为民宿,共有客房26间,还参与了生态导赏员的培训,闲暇的时候可以带游客进入景区,为他们提供一些解说服务。现在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创业,民宿从今年7月20日开业至今,营业收入超过3万元。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牟星华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 蒋良明)


[责任编辑:何子蕊]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