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西部开发-中国改革报看西部开发,西部开发改革发展新闻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记离休后全身心投入关工委工作34年如一日的老兵闫欣秋

2024-09-23 11:19:00 来源:中国改革报-改革网 

在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75周年和兵团成立70周年之际、我采访了在疆屯垦戍边74年的老兵闫欣秋老人。

image.png

认真读杂志为宣讲备课   石光明/供图

94岁的离休干部闫欣秋是山西霍州市人,1949年5月参军,当年随西野大军徒步行军转战西北战场,1950年又随王震将军十万大军挺进新疆,1954年集体转业到兵团。当年他同广大的军垦战士一样,放下钢枪、拿起坎土曼、开荒造田、创建农场,住地窝子、吃苞米馍,一天苦干十几个小时没人叫苦喊累,屯垦戌边已经74年。这是什么精神?老人家说,“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党指到哪里就冲到哪里,这就是战无不胜的兵团精神”。他们就是这样艰苦奋斗着传到了第二代第三代人,兵团精神的传承永不停止,“这就是我们老一代必须重视参与关工委工作的理由所在,因此关工委工作必须做好、不可怠慢。”

闫欣秋老人从1990年离休后接受团党委的聘任,义务挑起了团场老龄委和关工委的重任,一干就是34年,至今还未下岗。他接受任务之初,就在团党委的大力支持下联络动员了二三十位离退休积极分子,他们开始大干了起来,头三年便荣获全国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闫老以66团老龄委主任的身份进京到会授锦旗,返回乌鲁木齐市后自治区党委和兵团党委举行迎旗、祝贺盛会,兵团党委还特地给66团老龄委和关工委奖赠了一部高级小轿车,专供老干部活动用。一时间66团老干工作和关委活动成了新疆兵地学习的典型,轰动一时。

在此后的二十多年中以老兵为代表的闫欣秋老人又组织了一大批五老积极分子,成立了学雷锋队、校外辅导员队、护送小学生过公路的交通安全服务队、老党员关爱下一代服务队、老百姓宣讲团和老战士宣讲团等组织,积极宣传党的政策、宣传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精神、宣传关工委工作的重要意义、宣传尊老爱幼、民族团结,进校园、下基层、进社区、到军营,向学生、军人和市民宣传兵团精抻和关爱下一代工作。据统计二十多年来他们组织的宣讲活动近千场次。

2021年他同他的一家亲哈萨克族女教师努尔古力·居马汗双双荣获兵团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和兵团民族团结模范,这对兵团民族团结一家亲典型应央视三套“老兵你好”栏目的邀请,进京讲述兵团精神和民族团结的大好形势,接受《中国火炬》杂志和中国民族报的现场采访,中国民族报用了整版的篇幅进行了报导。

image.png

父女同是师市十大感动人物    石光明/供图

2013年为了纪念66团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五零农场建团60周年,团场举办了首届感动团场十大人物评选活动。闫老和当时已故17年的妻子团子校校长闫秀珍同时入选,这是66团绝无仅有的。闫老的妻子闫秀珍当年为了爱情,放弃自己在内地的舒适环境和优厚待遇,向组织请命,支援边疆。闫秀珍以自己的聪明才华,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和教职员工一起奋斗了38个春秋,创造了66团子女学校教育光荣史。闫老和妻子的事迹被写成了小说《可克达拉之恋》,它是兵团成立七十周年光辉写照,是兵团光荣历史的留存和保护,对弘扬兵团精神,意义深刻,影响深远。

多年来,闫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34年如一日,宣传党的政策,传达正能量,用笔和镜头记录了团场日新月异的变化。他坚持讲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离休后组织宣讲活动2000余场,覆盖20多万人次。他常写一些豆腐块的短文,拍摄好人好事,传播团场新闻。年平均上报稿件、照片,达200多篇(幅),最多时一年可达380篇(含照片)。他是中国摄影报、西北金秋杂志、新疆老年康乐报和新疆兵团工人杂志的特约记者。他以独特的角度,用他曾拿着铁锹下地开荒的手在鼠标、键盘和快门之间灵活转动。完成了团场从建设者到记录者,再到如今的宣讲员全过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讲述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兵团的变化,讲好兵团故事,传承兵团精神,让大家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2023年他成为国家火炬杂志社唯一的一位新疆选票超万的全国优秀通讯员。

中国改革报李振峰报道

[责任编辑:李振峰]

相关报道: